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现代条件下高中古诗词教学

 

【作者】 覃学昌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由于历史文化的演变,古诗词的学习比较枯涩难懂,再加上现代化便捷的通信,冲淡人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因而古诗文课堂教学就要承担解决古诗文苦涩难懂的难题,又要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了让古诗文课堂的教学能够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必需提高其效率。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我认为要依据高中阶段教育学和心理学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我认为一要练习式预习,二要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三要依据塞宾浩斯的记忆规律加强记忆。这样教学有依据,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因而觉得更容易,学习效果更佳。
  关键词:现代条件下;高中古诗教学;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要“学会阅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一定的实词和虚词”。在高考中,几句诗句赏析和默写,赋分是十多分,赋分比例是比较高的。由教学大纲要求到高考赋分,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古诗词经历了历史文化的演变,其字词难懂,内容难理解,加上便捷的通信手段,深奥的古诗词就遭到人们的冷落。这样学习古诗词的重任就只能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了,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了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带着这些问题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现代条件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
  一、注重预习,而且是练习为主的预习
  “以练习带动预习”,主要是给学生有了预习的方向,所提的问题要简单而有价值,要有助于下一环的教学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教《虞美人》,提出问题是“诵读课文,把你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记下来;再查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有关背景,对比我们印象与作者实际的感情表达是否一致”。这个问题简单,“读一下课文”不难做到;“记自己印象”,只要有文字表达能力都可以做到;“查资料”,现在学生资料多,也懂得网络搜索方法,也容易做到;“情感比”高中生也能感悟。问题简单,但价值却是很高,第一激起学生去读课文的愿望,从而完成诗歌教学“多读多背”教学环节。这点主要用心理学上“人有征服欲”的道理,有个问题做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征服问题的欲望,读起来有方向和激情。第二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自己想出来自己说出心理话,学生觉得容易写而印象又深刻。第三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自查资料,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把现实流行的生活媒介融入教学中,学生感性趣,便于接受。第四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提出问题,经过对比,学生思考分辨出自己看法与实际差距,进而纠正中产生新问题;多数学生会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美景来表达悲哀的感情呢?”这样教学上为下一步环节铺路,知识上学生有求知的欲望,能力上有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来辅助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刚才说过,学生觉得古诗词的学习比较困难。如果想给学生自觉看课件、看录播或是网上查询是不太现实的,但学生喜欢多媒体的形声色,喜欢网络的便捷,我们可以把这些载体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主要用在语言表达或板书难于理解的时候,其操作如下:
  第一、用于诗词的示范朗诵。多读多背是古诗词教学的常用方式方法,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切入,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进入诵读角色,才能提高诵读激情和效果,而借助课件示范诵读,是激起学生诵读兴趣的机会。如教学《长恨歌》,这首诗比较长,读起来耗时11分钟,如果给学生读或老师范读,后面部分因烦腻而效果很低。用配乐的课件范读就可以吸引学生,有好多学生不满足于听的角色,不由自主的放声跟读,这样效果就大大地提高了。
  第二、用于意象积累。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情感渗透后形成的,它的情感传递依靠客观事物的形、声、色和历史文化符号等。如果只依靠课文注释或老师讲解经学生思想加工传承,速度慢,效果不佳。在讲解诗歌过程中遇到突出的意象,巧妙的借助课件或网络查询,就可以减轻老师的讲解,加快学生文字和意境的转换速度。比如教学《蜀道难》这篇课文里的“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里面意象“悲鸟号古木”。此时打开课件,投影一段一分钟的视频,视频一片茂密的森林,其间有一棵枯死的古木,上面有一只乌鸦停在上面“呱呱”叫。视频有动感的影像,有色彩,有声音,这样自然之境与感情丰富的高中生的心灵自然发生碰撞融合,其效果比老师讲解十分钟要好。
  第三、用于典故教学。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但典故离现今年代久远,没有理解典故的故事内容,根本无法弄明白。再者现代便捷的通信,学生对这拐弯抹角含蓄丰富的言语不感兴趣,纯粹的文字阅读或解说效果不佳。那么用课件或网络视屏呈现影视或图片方式,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接受需求,教学效果倍增。比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打开课件,播放“庄生梦蝶”和“杜鹃吐血”的动画,并配以字幕和语音解说,此操作用时三分钟,过后两天测试,40人有37人正确,正确率92.5%;九成的学生能理解作者要表达朦胧的梦境美和情感无所寄托悲怨之情,可见学习效率之高。
  当然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的运用,要定位为一种辅助教学,在使用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控制信息量,量大了学生抓不着记忆重点;二、切入角度要精准,语言点拨达到学生“不悱”才用课件或网络视频来“发”;三、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喜欢不喜欢听,和听懂不懂为标准。
  三、依据塞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加强学生识记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马上开始,而且遗忘不均匀。最初遗忘的快,以后放缓。如果能及时复习,在遗忘还不多还不久时复习,那么复习所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根据这个心理规律和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情况,我做法是第一轮放在学后第三天就安排五分钟来复习。这样安排是有科学依据的,依据塞宾浩斯记忆保存率,第三天学习记忆保存率是26%,但根据我们自己的体念,遗忘但还依稀的知识还比较多,这个时间点复习,回忆速度比较快,复习的知识量也比较大。另一个依据是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重,科目多,分得的时间本来就少,分到语文课的诗词学习更少,三天相隔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以便于新知识学习不落下,旧知识复习又及时。第二轮复习放在第一轮复习后第十五天,根据塞宾浩斯记忆保存率,经第一轮复习后,记忆保存率应达到原总知识量的40%以上,模糊的那部分记忆留存时间变长了。还有,经两个星期的学习,教学的知识点总量可以够一张小试卷,可以进行一次小测试。经过这样两轮及时复习,学生的记忆保存率达原总知识量的70%以上,保存时间可以达数月,有部分知识已经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成为语文知识素养。
  利用塞宾浩斯遗忘规律进行古诗词的教学,除了时间的安排点要正确外,还要注意复习内容和方式的设计。我的复习设计如下:
  第一、用练习的方式。练习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从而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如果让学生简单的再看原有的笔记或老师再反复重申原有的知识,那就缺乏有激活知识的源头,头脑依着原有的思路,其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第一轮是较之上课题目的提问方式有所变动,而内容不变。这样让学生有机会再认旧知识,加深记忆。比如教学《虞美人》这篇课文,上课时用的题目是“‘春花秋月’本来是美景,作者什么追问什么时候结束呢?”这是上课时,第一次把这个知识点教给学生,题目问得比较浅。题里已经明确“‘春花秋月’是美景”,学生少了景“春花秋月”和情的感受“美”之间的转换;下面的问题“作者什么追问”和“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就只有一个点“这么美的景该留住才对,给它结束干嘛?”,只要能把“美景”触发的“哀伤”这个关节打通,就可以答这个题目,并悟出“以乐衬哀”的表现手法。到了第三天,找出五分钟,让学生复习,把题目变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请赏析这句诗”。答案和上课时差不多,但学生头脑必须经过这样思考,第一步怎么用不确定的“往事知多少”来回答问题,作者的“往事是什么,怎么有很多件。”再自己找为什么“春花秋月”是美景,却问“何时了”,这样学生才能答题。这一步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它功用是强大的,首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追问问题的能力;其次能把三天前的知识换个角度让学生去复习,在遗忘未尽时进行,符合塞宾浩斯的记忆心理学规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第三、第二轮用具体内容不一样,但同一知识点可迁移来解决的诗词让学生赏析。题目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知识识记和理解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迁移,真正得到运用与创新。例子也是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手法是“以乐衬哀”,内容上思考是“怎么美景变哀了”。要把这个知识点迁移,就找了一首诗词,也是“以乐衬哀”可以解决的。比如可以用柳永的《雨霖铃》,题目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至少是美景,作者为什么担心没有诉说的对象呢?”题目内有到形式看起来好像差得远,其实都可以用“以乐衬哀”手法来解决,也必须思考“怎么美景变哀了”。教学《虞美人》后第十五天转个弯再现这样的知识点,达到了再现、强记、理解和迁移知识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浅谈在现代条件下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探究过程,始终遵循了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律和特点,遵循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同时扣住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因而此法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研究、熟悉、掌握,最后运用知识。当然,事物在不断发展,新的知识领域需要我们不能停下脚步,此法也还有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以后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
  • 【发布时间】2019/1/3 11:31:38
  • 【点击频次】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