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类比思想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途径探析

 

【作者】 蒋 超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属于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学科,对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难度较大。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而类比思想能够让高中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研究、比对,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类比思想;高中;数学教学
  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类比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高中生发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够让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价值,才能够促进高中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然而,现阶段,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并不重视类比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严重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对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关讨论,非常有必要。
  一、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类比是进行推理的重要方法。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两个或者多个属性相同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让高中生清楚认识到此类知识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这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对相关知识的特征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也有助有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众所周知,类比法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它本身能够激发高中生的探索热情,也能够很好的训练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当下,有关的教育人员针对高中数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因此,高中数学试卷中,也出现了很多考察高中生类比推理能力的题目。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类比推理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教师也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类比法。类比法的不合理使用会让高中生对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清,不仅会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效率,还影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材中也有很多定理和概念,使用类比法能够让定理和概念更容易被高中生理解。例如,高中教学中有关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排列组合等知识,如果采用类比推理法,就能够让复杂的题目简单化,也能够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能力就是通过类比方法积极找寻问题的解决策略。如果高中生具备类比思维能力,就能够将不熟的题型用熟悉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既能够提高高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高中生即将步入成年,而成长过程总是充满挑战。像大学的选择、专业的选择还有朋友的选择,都会影响高中生的一生。陌生的挑战总要用已经具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解决,这时候就是考验高中生类比能力的时候。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二、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对高中生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正确的策略发挥类比思想的价值。
  1.运用类比思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高中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思想,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突出数学知识的条理性。而学生在学习时,同样可借助类比思想的优势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初中阶段,大家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现在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函数的知识。设计问题:在初中,大家是如何认识函数概念的?接着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例子,提问:这些例子是否可以确定函数关系?为什么?利用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教师再建构环节设计问题: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述例子中的共同特点?小结: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反思:结论是否是正确地概括例子的共同特征?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表述函数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函数的定义。这样,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函数知识和集合知识为切入点,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并通过有机整合这些零散知识点,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应用类比思想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定理
  针对高中数学定理而言,虽然概括得十分严谨,但是抽象难懂,假如让学生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深入理解定理的推导过程,他们很难牢固掌握。此时,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类比思想分析和思考数学定理,借助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对比,使他们深入理解数学定理,提升定理的运用能力。这样,学生由机械记忆转变为过程记忆,学习效果会更好。例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概念课理论性较强,学生通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同时,学生极易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开展教学,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使他们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并能区分它们。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这样解释:用电磁炉烧水,将水烧开,但是水烧开,不一定是用的电磁炉,也可以是電饭煲、煤气灶等;必要不充分条件可以这样解释:水烧开,一定需要加热,这是必要条件,但是加热水不一定烧开,也可能是温水。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数学知识和生活实例之间的联系进行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产生直观感受,不会对数学定理产生特别强的依赖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应用类比思想,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从多个层面融入类比思想,为数学课堂助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松.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9).
  [2]王涛.类比推理在高考数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2010(13).
  • 【发布时间】2019/1/3 11:33:07
  • 【点击频次】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