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中 课堂氛围创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作者】 伊 强

【机构】 山东省蒙阴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要从特殊儿童的特殊心理出发,无论学生的智力如何,学习程度如何,都倾注满腔的热情,全部的爱,去关心、帮助学生。培智班级学生少,课堂上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给他们平等的机会。
  关键词:智障学生;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创造;综合实践活动 
  一、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创造
  1.融情于教,和谐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把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的情感信号称为“看不见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形成的心理基础,它能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动力。    
  首先,教师要了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融情于教,倾注爱心。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也就比较和谐、融洽。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特殊儿童的特殊心理出发,无论学生的智力如何,学习程度如何,都倾注满腔的热情,全部的爱,去关心、帮助学生。培智班级学生少,课堂上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给他们平等的机会。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当“古诗明星”、“朗读明星”、“小叭喇主播”、“小老师”,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表演,或书写,或朗读一段课文。运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学会自我肯定,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又可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和信任。    
  其次,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去征服学生,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特殊学校的课堂里,孩子经常因为情绪低落而显得无精打采,稀稀疏疏的朗读声,愿意回答问题的人寥寥无几,常常是老师唱独角戏。为此,每天进教室之前,我都要把握好教学心理,调整好心态,要求自己把“微笑、唤醒、激励、趣味、现代化”这五好标准带进课堂。每一节课,都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热情、理解、感悟传达给学生,用自身的饱满、激情洋溢、富于感染力的情绪,去启发、感染、调动学生。
  2.创境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指出,“遵路识斯真,入境始与亲”。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能“遵路”而“入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一种有效手段。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形成相适的、和谐的振动,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动化,能让学生在喜欢的活动中多听、多说、多读、多练,快乐参与,自主学习,自由畅谈,表达情感,主动地体验、感知,发展多元智能。 
  在“好看的服装”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我从“衣服的由来”、“漂亮的服装”、“整理我的小衣橱”、“清洗衣物”等方面编写语文教材,设计编写了学生乐读、爱读的儿歌、小故事、生活小短文等内容。同时我和学生一起收集、整理、清洁衣物,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题式情境中学习。在教学中,适时适机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说话,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介绍衣服,区别衣服的款式种类,轻松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操作体验,进一步从练中说,帮助学生克服说话时紧张、胆小等心理因素。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减小特殊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时,在时空、思维、情感上的距离,为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带来积极的因素。为此,我把课堂带进了社区,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感知体验。我带着学生在‘好义多”超市认识商品学购物,学习与服务员阿姨交流;在马路上认识红绿灯、交通标记;在银行学习使用柜员机……每一次外出学习,孩子们都那么激动、兴奋。在社区的大课堂里学习、运用、巩同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让他们走出了自卑的心境,勇敢的地面对他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3.引生入“戏”,创新教学方法
  语文课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要求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人戏”,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提高学习效率。    
  智障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缺乏整体性,加之他们的逻辑思维又差,很难把书面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必须打破学科对学生的束缚,统整学生的经验,实行多学科的协同教学。我常把数学、音乐、美术、游戏融于语文教学中,设计成独特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愉悦性。我设计“找小猪”、“我是小小设计师”、“小叭喇广播站”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来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表现出兴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班级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差异较大,我把班级学生分为ABC组。我利用他们好模仿的特点实施伙伴式教学法,让A组朗读好、C组书写能力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他们学着老师的模样教,知道了说话、朗读的最基本要求,学着大声说,学着流利而有感情地读。利用小伙伴力量,培养他们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我还实施体验教学,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实施多媒体教学,利用生动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调整情绪,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特殊学生学习语文有着积极的因素。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思索、揣摩,在观念、方法、行为及修养上刻苦钻研,准确把握情感因素在教与学中的介入,把握好教学的每一环节,创设情境,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积极好感,从心理上重视课堂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有效传授语文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智障儿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1.活动主题贴近学生
  培养学生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在课程实践初期,教师应立足于解决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确定一个贴近学生经验世界的综合性主题,并从这一综合主题的多重角度切入,引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而确立分支主题,组建合作探究小组。    
  如,“春天来了”是一个较大的综合性选题,教师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实际水平、能力差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等小主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活动小组,去积极参与。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辐射式”主题选择方式,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且克服了因教师包办圈定而带来的学生主动性的抑制,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经验性问题为组织线索的主题选择要求。
  2.活动目标体现综合    
  “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整合,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应对每次活动的目标加以综合,以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习得语文知识,并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1)各知识模块学习目标的综合。培智语文课程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非口语交际等知识模块,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可设计为各个知识模块学习目标的综合,如口语交际时配合适当的身体动作、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文字标志牌进行识字教学等。    
  2)多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综合实践的学习目标可以设计为多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如在学习操作微波炉前先读懂说明书,能够结合语文知识的学习,观察社会和自然,并能够用简单的口语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等。    
  3)多生活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综合实践的学习目标还可以设计为多个生活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活动中实践应用,让学生参与并感受语文知识学习的实用价值。如学会向他人问候的口语交际可以是家庭成员、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或者社区人员等,从而指导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技能。
  • 【发布时间】2019/1/3 14:19:00
  • 【点击频次】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