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民族地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要践行课改新理念。要能够正确的解读教材,数学课设计和教学要能突出教学目标;在追求课堂的活跃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的同时,数学课堂教学应保留原来应有的“数学味”;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候,让数学课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在践行课改理念的同时,要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民族地区;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也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如何在践行新课标理念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参观“游乐园”的情境。上课开始的时候,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园设施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自然引出“旋转”、“平移”两个概念,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通过对比,轻松的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问题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有针对性。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好奇心理,巧妙引入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还让学生感受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设计问题要有积极参与性。
情境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许多的概念、法则、定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课堂中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纯粹的知识来教,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老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东家今年樱桃树结出了100斤果子,每个礼品水果箱可以装8斤,最多可装几箱?还剩多少斤?学生解答完后,老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100-4)÷8=12,(100-4)÷12=8,8×12+4=100。老师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得的知识,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的结果,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迁移得更顺畅。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差异。所以,通过合作和交流,相互了解彼此不同的见解,使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群体所共享。如在简算25×36时,有的同学用乘法结合律(25×4)×9=100×9=900;有的同学用到积不变的规律:(25×4)×(36÷4)=100×9=900;有的同学运用乘法分配律:25×36=25×(40-4)=25×40-25×4=1000-100=900。教师在这时应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并鼓励他们进行相互的交流。当然,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要适当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计算方法中哪种更简便,更适合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
三、注重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加工、转换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那么反思就更具有意义。例如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后我出了一道判断题:一个数乘真分数所得的积一定小于这个数。大多数学生认为真分数比1小,乘得的积就比1小,这句话是正确的。有一个同学反驳道:“当一个数等于0时,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因为0乘任何数都等于0。”于是我让同学们反思一下。他们都认为思考问题不全面,只考虑了一般性,没有考虑特殊性。在学习了分数除法之后,我又出了一道题:一个数除以假分数所得的商一定小于这个数。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假分数的值有两种情况,可能大于1,也可能等于1,一个数除以1还是等于原数。其二就是一个数为0时,它除以假分数的商还是等于0。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教师要用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岳真.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大连市玉华小学为例[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2]张建华. 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4):155-156.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民族地区;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也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如何在践行新课标理念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参观“游乐园”的情境。上课开始的时候,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园设施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自然引出“旋转”、“平移”两个概念,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通过对比,轻松的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问题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有针对性。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好奇心理,巧妙引入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还让学生感受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设计问题要有积极参与性。
情境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许多的概念、法则、定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课堂中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纯粹的知识来教,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老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东家今年樱桃树结出了100斤果子,每个礼品水果箱可以装8斤,最多可装几箱?还剩多少斤?学生解答完后,老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100-4)÷8=12,(100-4)÷12=8,8×12+4=100。老师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得的知识,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的结果,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迁移得更顺畅。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差异。所以,通过合作和交流,相互了解彼此不同的见解,使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群体所共享。如在简算25×36时,有的同学用乘法结合律(25×4)×9=100×9=900;有的同学用到积不变的规律:(25×4)×(36÷4)=100×9=900;有的同学运用乘法分配律:25×36=25×(40-4)=25×40-25×4=1000-100=900。教师在这时应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并鼓励他们进行相互的交流。当然,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要适当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计算方法中哪种更简便,更适合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
三、注重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加工、转换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那么反思就更具有意义。例如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后我出了一道判断题:一个数乘真分数所得的积一定小于这个数。大多数学生认为真分数比1小,乘得的积就比1小,这句话是正确的。有一个同学反驳道:“当一个数等于0时,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因为0乘任何数都等于0。”于是我让同学们反思一下。他们都认为思考问题不全面,只考虑了一般性,没有考虑特殊性。在学习了分数除法之后,我又出了一道题:一个数除以假分数所得的商一定小于这个数。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假分数的值有两种情况,可能大于1,也可能等于1,一个数除以1还是等于原数。其二就是一个数为0时,它除以假分数的商还是等于0。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教师要用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岳真.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大连市玉华小学为例[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2]张建华. 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4):155-156.
- 【发布时间】2019/1/3 14:20:06
- 【点击频次】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