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引入竞争,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关键词】 ;
【正文】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的,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切磋学艺,交流理想、志向,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是,自班级授课制盛行以来,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就所剩无几,学习被理解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去努力。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过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探索,正是从失败中让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一、创造小组学习环境
教师承担着学科教育者、课堂活动组织者与管理者等多样化角色。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抓住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是关键,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构建优良环境。首先,教师深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价值是基础,将“小组学习”贯穿于教案准备、知识传授、家庭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中,以調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目标,确保教学规划与小组合作模式相匹配。尤其是在课堂教学问答环节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带有目的性、新颖性、实用性以及合作性等多样化特征,将问题直接布置给小组学生,使其在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中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强化掌握程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也彰显出来。
二、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合理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因此一般按照组内有差异、组间相类似的原则分组,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小组。比如可把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学生与那些成绩不够稳定,性格内向的学生编排在一组,这样后者可得到更多关心与爱护,让全班学生主动接近他们,增加他们交往的频率,协调小组间和谐的关系。总之,组内差异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创造了条件,而组间类似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使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可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将学生进行分工:有负责纠正别人出现错误的监督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间的联系和协调的联络员,负责记录的记录员,负责总结的发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还要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三、引入竞争,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其次要体现公平竞争,让他们看到不同小组相同水平的同学之间的差距,重新认识自己,激发斗志。
四、适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引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冷场和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4、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层次性的点拨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平行线的性质”之后,为了巩固这一内容,我先出示一道例题:如图①,直线l∥m,求角x的度数。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我到各组巡视,询问讨论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了几分钟后,没有小组能作解答,于是我就提示:此图有没有内错角?有没有同旁内角?(进一步提示学生解答此题可能要添加辅助线)再过几分钟,要求学生展示成果,结果有三种不同的添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一名学生直接度量求得。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接着,我给出类似上题但比较复杂的题目“如图②、③、④,已知AB∥CD,根据点E的不同位置,∠E与∠D,∠B有什么数量关系?你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各小组就推出代表发言,探索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五、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做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只有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实践,数学课的合作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小组学习环境
教师承担着学科教育者、课堂活动组织者与管理者等多样化角色。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抓住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是关键,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构建优良环境。首先,教师深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价值是基础,将“小组学习”贯穿于教案准备、知识传授、家庭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中,以調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目标,确保教学规划与小组合作模式相匹配。尤其是在课堂教学问答环节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带有目的性、新颖性、实用性以及合作性等多样化特征,将问题直接布置给小组学生,使其在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中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强化掌握程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也彰显出来。
二、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合理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因此一般按照组内有差异、组间相类似的原则分组,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小组。比如可把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学生与那些成绩不够稳定,性格内向的学生编排在一组,这样后者可得到更多关心与爱护,让全班学生主动接近他们,增加他们交往的频率,协调小组间和谐的关系。总之,组内差异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创造了条件,而组间类似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使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可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将学生进行分工:有负责纠正别人出现错误的监督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间的联系和协调的联络员,负责记录的记录员,负责总结的发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还要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三、引入竞争,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其次要体现公平竞争,让他们看到不同小组相同水平的同学之间的差距,重新认识自己,激发斗志。
四、适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引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冷场和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4、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层次性的点拨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平行线的性质”之后,为了巩固这一内容,我先出示一道例题:如图①,直线l∥m,求角x的度数。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我到各组巡视,询问讨论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了几分钟后,没有小组能作解答,于是我就提示:此图有没有内错角?有没有同旁内角?(进一步提示学生解答此题可能要添加辅助线)再过几分钟,要求学生展示成果,结果有三种不同的添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一名学生直接度量求得。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接着,我给出类似上题但比较复杂的题目“如图②、③、④,已知AB∥CD,根据点E的不同位置,∠E与∠D,∠B有什么数量关系?你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各小组就推出代表发言,探索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五、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做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只有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实践,数学课的合作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 【发布时间】2019/1/3 14:20:33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