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汪 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吸收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团队互助精神,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发挥高效性,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机会,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高效学习的教学目的。
  一、培养合作意识
  (1)建立学习共同体
  产生这种情况也因为现实的一些问题,如时间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实施得好,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活动,如小组集体荣誉感的建立,小组内成员合作意识的建立,班级要有一个整体的氛围。比如现在南京初中、高中一个班有50人,如果6个人分为一个组那么要分为8个组(还有两个组要有8个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研究生论文研究说分了两个班,一个学期普通班没有用到合作学习,另一个实验班用到了合作学习,最后这个实验班学生各方面都提高了,因为在一个学期内可以用一堂课或者几堂课还解决这个问题,那如果是在一堂课或者说在一个单元用到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如何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起个响亮的组名,并要求各小组姓名串名,选出组长,建立小组口号等。小组也可以创建符号制品如胸卡,标语等。小组也可以进行一个建组仪式,进行摄影留念。然后在班级中一一介绍每个小组。这样可
  (2)建立良好的合作行为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这样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尤其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所谓倾听,是指细心地听取。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时,眼睛要注视对方,并且要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对方以积极的暗示;指导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记住(笔录)要点,并考虑这个发言有没有道理;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必须等别人讲完再提出来,听取别人发言时,如果有疑问需要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使用礼貌用语;指导学生学会体会和观察。逐步要求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体会看法和感受。
  2.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学生能否很好地表达直接影响着别人能否有效地获取。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述,必要时可以做一些书面准备;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能借助解释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意思。实践表明,提供解释的效果远远超出简单告知;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充”习惯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运用口头语言表示支持。指导学生说出能给人以鼓舞的口头语言,如:“你的方法很好!”“很有意思!”“很好,继续往下说!”等等;运用体态语言表示支持。比如,可以用点头、微笑、会意的眼神、竖大姆指和击掌等。
  (3)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
  1.相互帮助
  这里的互助是指实验操作中和发生困难时的互助。有的信息技术内容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这是小组内分工合作的好机会。如在组装电脑时,有的同学扶着电脑,有的同学用力插拔内存条,有的同学做着记录,有的同学随时准备替电脑零部件,有的同学做着调试,这些工作做着紧张有序,团结协作,那些在实验中无动于衷的同学不见了。有些实验,小组内进行不顺利或失败了或实验结果不理想,这时教师没必要逐个指点,而是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小组互助作用,问题往往就会解决。如在组装电脑时有的组某个同学,由于不理解硬盘,错误安装了硬盘线,导致实验失败。这时组内的同学做给他看红线和黑线的区别,起初失败的同学明白错在何处,及时予以纠正。试想,如果没有互助,这种既组装又研究规律的实验,一个人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一个人不知要走多少弯路,甚至少数学习困难的同学,可能花再多的时间也成功不了。
  2.鼓励与展示
  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激励学生,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如最先找到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奖励,或请领先的小组给别的小组介绍经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后,往往只关注哪一小组完成最快,哪一小组的作品最好,就给予表扬,对未完成的,就给予否定,对各小组作品的完成过程、甚至是谁完成的根本不关心。表扬、鼓励不实事求是不及时不中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使其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期和后期都需要一定的展示工作,这个展示工作包括组内成员和组间的。这些展示可以是让小组直接承现实验结果,也可以是以ppt,板报汇报等形式,甚至可以是博客反思等。并根据预先的评价量规设置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奖。并发奖状和礼品摄影留念。这些都可以很好得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师的巧妙引导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服从小组的领导。(2)引导学生学会修正意见,使其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见解。(3)要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4)引导每个小组进行反思。如这一次合作,我们找到了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赞同这个观点;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提出了哪些有创意的问题,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三、对小组及成员进行有效的监控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因为,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教师要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去,首先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根据个人的性格和特长建立个人责任分工表,以便在以后能及时进行跟踪和指导监督。其次,在监控、跟踪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共同奖励与督促、组织学生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对小组成员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关心、适时的认可,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从中发现新的知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和技能,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一定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 【发布时间】2019/1/3 14:20:46
  • 【点击频次】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