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课堂中的“教”如何实现层次的升华

 

【作者】 曹永燕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辛店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辞海中“升华”的解释是,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由低级转为高级。换言之,升华就是一种形态的改变,一种层次的提高,一种质的飞跃,也是一种和谐的共鸣。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其中潜能的开发、学习的促进、发展的伴随都是课堂中的升华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层次升华;教学反思    
  在新时代背景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有的已形成影响态势。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导学案模式、九段五环节模式等。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是课堂效率、课堂层次的升华。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及在教学中的反思积累,探索编撰课堂中“教”的升华层次历程,呈现个人对课堂教学的一点见解,对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升华分享给读者。
  一、结合课堂教学方式的时间顺序,我们一起来追忆课堂教学中的历史演化
  1、灌输知识教学层次统治上世纪,延续至现今课堂。
  首先,曾在一段时间,一把戒尺、一本书让无数的受教育者成为课堂的听课人,课堂效率的取得无外乎要聚精会神听,不懂就问,课下认真完成老师作业,这就是优秀生的课堂效率。“心有戒尺,行有所止”也是当时,甚至是现在许多教师推崇的教育理念。不管是老道的讲学课堂,还是启发问答课堂,总少不了的是老师把知识给融会贯通后再把这些所谓的“知识”生生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大脑中。不谈任何条件,也容不得谈条件。
  其次,进入本世纪后,导学案成了许多学校推崇、学习的指向标,把原先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再把练习题搬到前面的预习阶段,就基本形成最常见导学案类型。改变的是类型,没有改变的实质仍是把知识灌输到孩子们的大脑中,只是方式变了一下。把先吃菜,后喝汤,改为了先喝汤,后吃菜,灌输知识教学的目的仍没有改变。
  像上述的单纯灌输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毁灭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让其成为千篇一律的教徒。
  2、技术支持教学层次统领新时代,活跃当今教学实践。
  首先,多媒体课件教学、白板展示教学、实物投影教学,最新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等占据现今课堂教学主流。但过度的对新型技术永无休止的追求,过分的放大技术支持力量,则会把课堂内容的主宰地位转化成辅助手段,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课堂的有效性失去平衡。
  其次,教师如果迷恋到微课、视频等资源控制,还得预防受教育者“出轨”——突破网络束缚,上网、打游戏、聊天,精力被无限制的转移,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研究缺失时间。孩子的个性发展,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被沦为旁观者,成为灵魂出窍之人。
  二、摸准课堂教学的脉搏,在“教”字上下功夫
  1、精准备教,让师生在课堂中同时受益。
  首先,细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学案。不管是教案、学案,还是导学案,每种教学设计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课程的教学准则去设计的。因此在设计教材时,在不影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跟着感觉走”达到随心所欲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在导授课堂中才会得到受教育者的启发,欲作改正。在课堂中有互动,有交流,才能促进教学相长。
  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现在的课堂中不外乎成绩不平衡,思想不稳定的受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身正为范,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热心。其次,要找受教育者的思想偏离点,帮其定标,帮其立项。在成绩上,我们要采取优等生导学,中等生指导学,成绩稍差的辅导学,成绩跟不上的补习学的四部曲教学。
  2、书写教学反思,提高个人能力,创新教学思路。
  掌握课堂教学规律,从师德素质内化着手,再创新,知识、方法、层次的升华。在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整体性的教学反思活动的教育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案例剖析,是一次真正的浴火重生的深刻反思和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课堂,教育者的专业成长也在课堂。善于转换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的设计转换为受教育者“学”的设计。巧妙利用问题资源,把问题或错误转移成教学资源。善于发现、精心呵护受教育者思维的闪光点。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不间断的自我反思是教育者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困惑产生思考,思考增进认识,认识促进反思,反思生成理念,理念转化方法。教育者的每一次反思都是认识过程的不断飞跃,找自己的问题,是畏难的,但也是最有效的,这是认识的内化所在。
  三、重视教育者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行,从教师职业道德伦理自律培养做起
  教师、班主任是教育理论、教育管理的最后一棒,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提高与否决定于教育者的综合教育能力。这里边不仅包括过硬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热爱自身职业的品质,有吃苦耐劳的作风。例如: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优秀教育者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育者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其中,教育者的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主要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创新品质。
  总之,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课堂的“教”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集合体展示。教育本身是一种规律,在其履行的过程中渗透者丰富多彩的艺术。相信只有在教育者超脱出成绩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的从内置层次上有所升华,在教育的的波涛汹涌中才能寻找到宁静的港湾。期待教育者真正成为教育专家,教育大咖,为受教育者奉献一场场饕鬄盛宴,带动受教育者核心素养整体发展,为完成祖国2050年的现代化目标做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恒荣.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6.09
  [2]刘云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J].《教学与研究》,2015.11
  • 【发布时间】2019/1/3 14:23:47
  • 【点击频次】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