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促进学生思维放飞,让学生思维深度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深度;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各门功课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自我1989年开始参加工作,现已从教29年。之间教过小学(村小10年、完小2年)、初中17年,担任班主任25年,任教过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根据我多年的教学体验以及与同仁的交流,我觉得,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使他们具有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什么是思维的深度?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探究事理时思维所达到的程度。我将其分为三个等级:浅度、中度、深度。为了便于理解,我以下象棋为例来说明:
奕者 思维程度 对决
A (1——3)浅 A——B
B (4——6)中 B——C
C (7——……)深 C——A
三人对决结果,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由此可知,无论做什么事,思维越深则越容易成功。你始终比别人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那么所做的事就比别人做得更好一些,这祥就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如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他们的思维周密而深刻,普通人无法能及,这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当时社会上流行两种观点,一是速胜论,一是亡国论。而毛泽东理性分析对比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指出这两种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最终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观点是正确的。见微知著,见端知末,毛泽东的思维是多么深刻且周密,令人钦佩。
一个人思维越深,他就越优秀。孙子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对学生发展、成材是大有帮助的。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语文教学,谈谈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
一、 结合典型教学内容,加以培养
以语文为例,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应让学生掌握“高大”的真正含义:①外形高大,②舍己为人的精神,第二点是核心。又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同样的马,同样的规则,孙膑只将田忌的马出场顺序改变,结果反败为胜,这是怎么咋回事呢?学生是很感兴趣的,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兴趣,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探究原因。再如教学《河中石兽》一文,石兽到底在哪里?有三种观点:
1、 众人→在下游→想当然
2、 讲学家→在沙中→自以为是
3、 老河兵→在上游→熟知水、河、石之性
结果:人们在上游找到石兽。的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别人能看到的,你也能看到,这很普通;你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这就与众不同了,思维比一般人要深,这就是新。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创、敢新,新的看法,新的做法……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着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充满奇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这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是大有作用的。
三、 对学生多加赞赏
常德是一种激励,是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对于学生的“新”,不外乎有两种,一种合规合法(好的),一种就是不合规不合法(坏的)。对于前者,教师应肯定,并大加赞赏。对于后者,教师千万别全盘否定,若这样会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堵塞。而应该先肯定其思维的新,然后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步入正轨。因此,语文教育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能放飞思维,展现人格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语文,活用教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圣神职责,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知其三。有了这意识,如何培养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方法多多,因人而异,据情而动,各显其智,各展其能。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交流、完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幸甚!
参考文献:
[1]高振林,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小学时代,2013年。
[2]赵国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6年。
[3]赵双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深度;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各门功课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自我1989年开始参加工作,现已从教29年。之间教过小学(村小10年、完小2年)、初中17年,担任班主任25年,任教过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根据我多年的教学体验以及与同仁的交流,我觉得,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使他们具有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什么是思维的深度?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探究事理时思维所达到的程度。我将其分为三个等级:浅度、中度、深度。为了便于理解,我以下象棋为例来说明:
奕者 思维程度 对决
A (1——3)浅 A——B
B (4——6)中 B——C
C (7——……)深 C——A
三人对决结果,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由此可知,无论做什么事,思维越深则越容易成功。你始终比别人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那么所做的事就比别人做得更好一些,这祥就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如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他们的思维周密而深刻,普通人无法能及,这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当时社会上流行两种观点,一是速胜论,一是亡国论。而毛泽东理性分析对比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指出这两种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最终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观点是正确的。见微知著,见端知末,毛泽东的思维是多么深刻且周密,令人钦佩。
一个人思维越深,他就越优秀。孙子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对学生发展、成材是大有帮助的。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语文教学,谈谈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
一、 结合典型教学内容,加以培养
以语文为例,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应让学生掌握“高大”的真正含义:①外形高大,②舍己为人的精神,第二点是核心。又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同样的马,同样的规则,孙膑只将田忌的马出场顺序改变,结果反败为胜,这是怎么咋回事呢?学生是很感兴趣的,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兴趣,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探究原因。再如教学《河中石兽》一文,石兽到底在哪里?有三种观点:
1、 众人→在下游→想当然
2、 讲学家→在沙中→自以为是
3、 老河兵→在上游→熟知水、河、石之性
结果:人们在上游找到石兽。的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别人能看到的,你也能看到,这很普通;你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这就与众不同了,思维比一般人要深,这就是新。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创、敢新,新的看法,新的做法……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着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充满奇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这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是大有作用的。
三、 对学生多加赞赏
常德是一种激励,是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对于学生的“新”,不外乎有两种,一种合规合法(好的),一种就是不合规不合法(坏的)。对于前者,教师应肯定,并大加赞赏。对于后者,教师千万别全盘否定,若这样会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堵塞。而应该先肯定其思维的新,然后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步入正轨。因此,语文教育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能放飞思维,展现人格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语文,活用教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圣神职责,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知其三。有了这意识,如何培养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方法多多,因人而异,据情而动,各显其智,各展其能。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交流、完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幸甚!
参考文献:
[1]高振林,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小学时代,2013年。
[2]赵国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6年。
[3]赵双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年。
- 【发布时间】2019/1/3 14:27:24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