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中最基本的单位,而概念教学则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整个物理教学知识的基础,一旦概念教学搞不好将会影响整个物理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在本文中,笔者简单阐述了物理概念在整个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概念教学的有效展开和整个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物理学科中,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又表达了物理概念之间的互相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首先就要过了概念这一关,并且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掌握物理概念的,从而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各种物理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公式的物理意义,更不能掌握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用多种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与物理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前者是物理学家寻觅直接经验,后者是学生在教材、教师的安排、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间接知识。所以物理教学不可能像物理学家创立概念、发现定律那样亲身经历、事事实验。这就是说,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就可能因无法通过实验,而只能采用其它方法。
1、类比方法: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
2、比较思维:如比较电场与重力场,从而讲清电场概念。
3、演绎推理:如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推导出洛仑兹力公式等等。
4、比喻方法:如用地势降落的陡度比喻电势降落的陡度,使“电势降落的陡度”这一概念一目了然。
5、理想化思维:在物理学中,实际研究对象和它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决定的因素和受约束的条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轻重地考虑一切因素和条件,那么必然会使问题复杂化而无法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暂时抛开次要的或非本质的因素,割断事物的某些联系,保留实际对象的某些主要性质和主要条件,加以概括,这种形成概念的方法,就称为理想化思维。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学如果不采用适当的物理模型,那么就很难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一个物理模型胜过无数个事实。
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概念也要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实际应用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当每一个概念讲解以后,教师应分析典型的例题,来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并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定量的计算,使概念获得进一步的消化。对某些容易混淆不易掌握的概念还要通过比较把它们区别清楚。例如学了平均速度以后,应该向学生指出,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它只能大体反映物体在某一段距离(或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情况,它的数值不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距离,不能代表各个地点物体运动状态。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点,既巩固了新概念也复习了旧概念。
三、进行比较与归纳,使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中的许多概念有相近之处,学生容易混淆,如压力和重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单位都是牛顿,压力有时由重力产生,物体在水平桌面静止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正因为这样,学生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两个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压力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挤压产生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其次是概念不同。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压力的大小有时跟重力有关有时跟重力无关,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作用点在物体受压面上,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学生只有弄清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
四、物理概念的巩固
概念和规律呈现以后,就必须及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根据每个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成概念的?与其它概念有何联系?
2、初步的直接运用阶段,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物理规律对物理性质进行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新授课时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3、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易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
4、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运用本概念为其它知识、规律供条件。
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注意题型的设计要典型,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要点,联系实际多选择学生熟悉的现象或事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概念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自然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概念教学的工作,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物理学科中,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又表达了物理概念之间的互相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首先就要过了概念这一关,并且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掌握物理概念的,从而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各种物理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公式的物理意义,更不能掌握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用多种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与物理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前者是物理学家寻觅直接经验,后者是学生在教材、教师的安排、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间接知识。所以物理教学不可能像物理学家创立概念、发现定律那样亲身经历、事事实验。这就是说,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就可能因无法通过实验,而只能采用其它方法。
1、类比方法: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
2、比较思维:如比较电场与重力场,从而讲清电场概念。
3、演绎推理:如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推导出洛仑兹力公式等等。
4、比喻方法:如用地势降落的陡度比喻电势降落的陡度,使“电势降落的陡度”这一概念一目了然。
5、理想化思维:在物理学中,实际研究对象和它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决定的因素和受约束的条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轻重地考虑一切因素和条件,那么必然会使问题复杂化而无法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暂时抛开次要的或非本质的因素,割断事物的某些联系,保留实际对象的某些主要性质和主要条件,加以概括,这种形成概念的方法,就称为理想化思维。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学如果不采用适当的物理模型,那么就很难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一个物理模型胜过无数个事实。
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概念也要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实际应用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当每一个概念讲解以后,教师应分析典型的例题,来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并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定量的计算,使概念获得进一步的消化。对某些容易混淆不易掌握的概念还要通过比较把它们区别清楚。例如学了平均速度以后,应该向学生指出,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它只能大体反映物体在某一段距离(或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情况,它的数值不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距离,不能代表各个地点物体运动状态。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点,既巩固了新概念也复习了旧概念。
三、进行比较与归纳,使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中的许多概念有相近之处,学生容易混淆,如压力和重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单位都是牛顿,压力有时由重力产生,物体在水平桌面静止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正因为这样,学生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两个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压力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挤压产生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其次是概念不同。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压力的大小有时跟重力有关有时跟重力无关,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作用点在物体受压面上,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学生只有弄清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
四、物理概念的巩固
概念和规律呈现以后,就必须及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根据每个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成概念的?与其它概念有何联系?
2、初步的直接运用阶段,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物理规律对物理性质进行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新授课时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3、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易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
4、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运用本概念为其它知识、规律供条件。
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注意题型的设计要典型,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要点,联系实际多选择学生熟悉的现象或事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概念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自然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概念教学的工作,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9/1/3 14:27:38
- 【点击频次】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