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目前,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在中考中是开卷考,不少学校在开课方面、教材使用方面、师资配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于这些问题作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对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分析
1.开课情况严重受中考“指挥棒”影响。
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学校中还是起到主导作用,不少学校为了升学率,往往根据中考的情况来决定一个学科的学习情况。中考考与不考,开卷考还是闭卷考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起决定性影响。即使正常开课,但学校的态度是边开课边观望,一旦有不考的信息,三年级的政治课会很快停开,为中考学科让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也因侥幸心理而摇摆,认为反正是开卷考,读不读都无所谓。一旦思想品德学科成为非中考科目后,思想品德教师不被重视,思想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就会流失。
2.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足。
由于思想品德学科需要与时俱进的特性,思想品德学科教材改革相对频繁,教学内容调整幅度较大,教材的变化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部分教师短时间内仅靠以前的“老底”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教师也难以对整个初中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教师只熟悉1-2个年级的内容,不能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目前对初中全部教材都能熟练掌握的教师还真不太多。
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由于思想品德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题目稍一灵活,学生就不会了,从教育效果看,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目的。
4.教学观念陈旧,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应试”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评价上,只能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师资队伍匮乏。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平均年龄超35岁的趋向,年龄普遍偏大,教学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动参与的热情较差。另外,有的学校班额少,一个人要教两个以上年级的课,有的老师教思想品德还要兼任历史等其它学科。加之思想品德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给教学带来不便,教师负担很重,因此,教师也很难潜下心来钻研教材。加之人们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偏见,认为这个学科谁都可以教,兼任情况的存在实际上导致了思想品德学科师资队伍的匮乏和紧张。
总之,以上诸原因导致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进策略
1.激发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地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内外两方面下手:
从内部看,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外部看,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强化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定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误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思想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的导向性;道德品质的可塑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3)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3.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信仰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是道德的基础。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就有了坚强的凝聚力。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党和人民为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而凝聚精神的需要,也是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战线亟须重视的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课题。
4.在新形势下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在新形势下,在新的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好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加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教师形成一种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列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锦上添花”,对差生“雪中送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次,要学习和引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宗本.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0(01);
[2]禹丽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J].知识经济,2008(08);
[3]徐仲林,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分析
1.开课情况严重受中考“指挥棒”影响。
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学校中还是起到主导作用,不少学校为了升学率,往往根据中考的情况来决定一个学科的学习情况。中考考与不考,开卷考还是闭卷考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起决定性影响。即使正常开课,但学校的态度是边开课边观望,一旦有不考的信息,三年级的政治课会很快停开,为中考学科让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也因侥幸心理而摇摆,认为反正是开卷考,读不读都无所谓。一旦思想品德学科成为非中考科目后,思想品德教师不被重视,思想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就会流失。
2.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足。
由于思想品德学科需要与时俱进的特性,思想品德学科教材改革相对频繁,教学内容调整幅度较大,教材的变化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部分教师短时间内仅靠以前的“老底”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教师也难以对整个初中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教师只熟悉1-2个年级的内容,不能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目前对初中全部教材都能熟练掌握的教师还真不太多。
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由于思想品德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题目稍一灵活,学生就不会了,从教育效果看,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目的。
4.教学观念陈旧,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应试”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评价上,只能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师资队伍匮乏。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平均年龄超35岁的趋向,年龄普遍偏大,教学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动参与的热情较差。另外,有的学校班额少,一个人要教两个以上年级的课,有的老师教思想品德还要兼任历史等其它学科。加之思想品德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给教学带来不便,教师负担很重,因此,教师也很难潜下心来钻研教材。加之人们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偏见,认为这个学科谁都可以教,兼任情况的存在实际上导致了思想品德学科师资队伍的匮乏和紧张。
总之,以上诸原因导致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进策略
1.激发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地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内外两方面下手:
从内部看,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外部看,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强化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定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误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思想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的导向性;道德品质的可塑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3)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3.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信仰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是道德的基础。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就有了坚强的凝聚力。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党和人民为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而凝聚精神的需要,也是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战线亟须重视的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课题。
4.在新形势下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在新形势下,在新的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好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加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教师形成一种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列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锦上添花”,对差生“雪中送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次,要学习和引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宗本.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0(01);
[2]禹丽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J].知识经济,2008(08);
[3]徐仲林,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 【发布时间】2019/1/3 14:33:03
- 【点击频次】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