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加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我们应从学生欣赏习惯不足之处发力,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开展欣赏教学,从而为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奠基。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的重要平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爱美之心——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美术就是达成学生这种需求的最具学科优势的平台,自然就担当起重任。美术中的欣赏模块更应负起这责任。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策略,让学生在更加主动中与教师共内探究教指导下的学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探索实践,谈谈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体会。
一、从学生欣赏习惯不足之处发力开展欣赏教学
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造型艺术。而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视觉和造型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即所谓的欣赏,就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感知,从中获得愉悦、和谐的感觉或感情为主导因素的活动心理。这样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便成就了教学,突出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加速了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认识和理解。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视觉注意力不足,在审美对象的欣赏中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或者说欣赏习惯造成。
(一)对色彩的喜爱影响了对欣赏的认知。从实践来看,很多小学生乐于接受鲜艳的、强烈的色彩刺激,这样刺激不仅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审美兴趣。如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黄澄澄的果实等对象,具有了鲜明艳丽的颜色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此去色,变成黑白图片,注意力就会降低,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彩色图片。由此可见,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这样的欣赏心理或习惯告诉我们,欣赏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可能运用彩色的鲜艳的对象来刺激学生感官审美。
(二)感知能力不够全面,也是小学生审美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学生感知能力不够全面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观察力不够,没有抓住重点。这些都是学生感知能力不足易出现的情况,会影响我们欣赏教学效果的,加强策略创新,此处也是一个发力的重要地方。
(三)学生审美心理易受情绪影响。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强。如果对他们喜爱的对象,表现为强烈的欣赏兴趣,反之,则没有持久的观察和注意,导致审美感知不充分,不深入,效果不明显。
如此等等,都些都将影响我们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甚至阻碍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这些教学难题,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要应针对不足发力,创新教学方法,从破解难点处找到新策略,从而提高欣赏教学效果。
二、创新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策略
欣赏是美术教材组成的重要板块,担当着多样化的任务,因此,加强欣赏教学创新,提高其效果也是我们美术教学应着力实践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将欣赏化为三种模式进行。
(一)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达成新课标“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要求的主阵地。所谓“专题”,就是指在整个课时内都让学生专门对某类作品进行关注欣赏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课型教学,担当的培养任务多,所以我们应加强策略创新,实践中,如果常采用谈话法,那欣赏教学就会课堂沉闷,没有活跃感。有效的教学,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辅助,通过大屏呈现被感知审美的对象,让学生观察。最好是三维的,VR的最好,更好观赏体验,更能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提高审美效果。在欣赏高潮处,我们还可辅助音乐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欣赏在想象参与中获得更好理想的效果。
(二)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课。作为一种课型,也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在日常教学中,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都是在某一内容学完了之后而及时组织开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例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三)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课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这种课型要提高效果,更需要我们对活动进行精心组织,实践中开展这种课,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易出现走马观花现象,收获不大,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布置好观察任务,导致效果差。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参加。
总之,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施教,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让学生能形象地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广阔无垠的世界,从而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期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熊富,关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新课程,2015年。
[2]恒英,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1998年。
[3]郝彦,刍议拓宽美术欣赏教学思路[J].教育探索,1999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的重要平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爱美之心——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美术就是达成学生这种需求的最具学科优势的平台,自然就担当起重任。美术中的欣赏模块更应负起这责任。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策略,让学生在更加主动中与教师共内探究教指导下的学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探索实践,谈谈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体会。
一、从学生欣赏习惯不足之处发力开展欣赏教学
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造型艺术。而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视觉和造型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即所谓的欣赏,就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感知,从中获得愉悦、和谐的感觉或感情为主导因素的活动心理。这样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便成就了教学,突出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加速了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认识和理解。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视觉注意力不足,在审美对象的欣赏中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或者说欣赏习惯造成。
(一)对色彩的喜爱影响了对欣赏的认知。从实践来看,很多小学生乐于接受鲜艳的、强烈的色彩刺激,这样刺激不仅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审美兴趣。如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黄澄澄的果实等对象,具有了鲜明艳丽的颜色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此去色,变成黑白图片,注意力就会降低,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彩色图片。由此可见,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这样的欣赏心理或习惯告诉我们,欣赏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可能运用彩色的鲜艳的对象来刺激学生感官审美。
(二)感知能力不够全面,也是小学生审美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学生感知能力不够全面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观察力不够,没有抓住重点。这些都是学生感知能力不足易出现的情况,会影响我们欣赏教学效果的,加强策略创新,此处也是一个发力的重要地方。
(三)学生审美心理易受情绪影响。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强。如果对他们喜爱的对象,表现为强烈的欣赏兴趣,反之,则没有持久的观察和注意,导致审美感知不充分,不深入,效果不明显。
如此等等,都些都将影响我们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甚至阻碍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这些教学难题,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要应针对不足发力,创新教学方法,从破解难点处找到新策略,从而提高欣赏教学效果。
二、创新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策略
欣赏是美术教材组成的重要板块,担当着多样化的任务,因此,加强欣赏教学创新,提高其效果也是我们美术教学应着力实践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将欣赏化为三种模式进行。
(一)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达成新课标“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要求的主阵地。所谓“专题”,就是指在整个课时内都让学生专门对某类作品进行关注欣赏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课型教学,担当的培养任务多,所以我们应加强策略创新,实践中,如果常采用谈话法,那欣赏教学就会课堂沉闷,没有活跃感。有效的教学,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辅助,通过大屏呈现被感知审美的对象,让学生观察。最好是三维的,VR的最好,更好观赏体验,更能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提高审美效果。在欣赏高潮处,我们还可辅助音乐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欣赏在想象参与中获得更好理想的效果。
(二)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课。作为一种课型,也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在日常教学中,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都是在某一内容学完了之后而及时组织开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例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三)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课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这种课型要提高效果,更需要我们对活动进行精心组织,实践中开展这种课,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易出现走马观花现象,收获不大,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布置好观察任务,导致效果差。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参加。
总之,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施教,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让学生能形象地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广阔无垠的世界,从而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期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熊富,关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新课程,2015年。
[2]恒英,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1998年。
[3]郝彦,刍议拓宽美术欣赏教学思路[J].教育探索,1999年。
- 【发布时间】2019/1/3 14:36:37
- 【点击频次】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