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生活化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谭昌芬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华封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活化策略是数学教学的良好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从熟悉背景中学数学、做数学,还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勇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态度与能力,更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生活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策略;应用
  生活化策略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大成果,它不仅体现了课程生态观的思想,也在实践层面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一条道路。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这无疑说明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创设生活情境,并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始终,不仅能让学生从熟悉背景中学数学、做数学,还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勇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态度与能力,更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生活技能。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进行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生活化策略的概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生活化策略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这种策略,主要是指我们数学教师通过结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小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与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原理与运用方法。因为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数学素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用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实现生活化策略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二、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生化策略的具体实践
  (一)从生活事件中发现数学知识。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与生活进行过精彩描述,他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是的,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处处有数学。但在学生眼里,总感觉不到披着生活外衣的数学,这就人为地把数学与生活隔离开来,数学变得没有生命而枯燥乏味,没有直观形象而令人“煞费苦心”。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数学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融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中,让抽象的知识也丰满,让逻辑的推理也形象。如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仅凭宣讲式教学,恐怕没有多大效果,既使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获得,也不会解决生活问题。但如果,我们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用手拉长方形的框和三角形的框来对比,学生就会印象深刻,自然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所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创设情境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理解接受能力,还能让学生记忆更加牢固,持久。
  (二)从生活背景中探究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重组。由于学生对小数的了解最初往往是从商品标价开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分的认识又多于对米、分米的认识,因此教学时先以元、角、分为基础,创设了小朋友在超市购物不认识商品标价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大胆尝试认、读小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写小数学、举生活中的小数例,再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和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这样从学生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学有基础,更有兴趣。
  (三)从生活经验中总结数学方法。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学生生活经验如果提炼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上升为数学方法,为学生理解算理是大有帮助的。例如数学中的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到处可见的。在教学与此相关内容时,我们适当引进,可以快速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如教学一些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小玲带了152元钱到商场买一双新鞋,小玲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8元,你认为小玲会怎样拿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小玲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玲(   )元,这时小玲口袋里还有(   )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①152-98;②52+2;③100-98+52;④152-100+2,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③是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的过程;④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②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既是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使然。我们一定要要充分考虑学生数学、生活的“最近发展区”,利用更贴近学生生活背景中的事件、经验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解决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汉东,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神州,2016年。
  • 【发布时间】2019/1/3 14:40:32
  • 【点击频次】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