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学前语言教育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提高学前语言教育有效性,就是要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有效的激励诱导策略,让幼儿能说话、敢说话、想说话,会说话。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知道,一个人自身智力、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支撑,可以说,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其本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3至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节点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就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语言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让幼儿具有运用语言表达的兴趣,能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作为学前教育语言教学老师,我们就必须把培养幼儿语言表达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意识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和气氛,让幼儿能说话、敢说话、想说话,会说话。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学前语言教学工作,谈谈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幼儿是学前语言教育的主体,他们能说话,能表达是我们语言教育的目标追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产生主体性,能积极参与到语言表达交流活动中来。而《纲要》明确告诉我们:“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学习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体验乐趣、培养兴趣,发展兴趣。情境中游戏情境是幼儿最喜爱的,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点让幼儿练习说话,让他体验到正确表达的成功乐趣。例如,我们可创设“说悄悄话”的游戏情境、“打电话”情境,“问路”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情境来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要具有条理性、逻辑性,能完整连贯的表达自己思想,不能是杂乱无章、胡言乱语的。为提高幼儿兴趣,教师还可辅助一些物质激励措施,如奖励五角星、大红花等“小礼物”来提高孩子说话兴趣,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自由交谈。
二、丰富幼儿语言表达材料,这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
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心中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语言表达所需要材料,自然就不能很好地组词成句。所在,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丰富素材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知道,语言是生活的外衣,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基础与源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幼儿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载体、提供内容、提供“源头活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中事物引进教学中,拓宽表象积累,帮助他们积累表达素材,充实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风雨雷电、花香鸟语、春夏秋冬……教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体验的内容,因此,培养幼儿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慢慢地把自己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大胆地表述出来。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幼儿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相反,还会感到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三、加强幼儿表达过程的引导启发,这是培养学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做法
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但由于这时期的孩子处于语言学说阶段,没有语言基础,心中积累的词汇少,在组词成句时就可能出现指代不明、词序颠倒、东扯西拉、表达不清等或这或那现象,听起来令人费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引导幼儿学说完整的话是非常必须和现实的。我们知道,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训练,这个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有耐心,再耐心的组织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幼儿用一些残缺的语句来表达自己意思时,不能急于按照当时情况或环境来估猜、理解幼儿说话的意思,满足他们要求。这样对幼儿语言培养是不利的,也会促使他们养成说半句话的习惯。例如,当幼儿想玩桌上积木时,他可能这样表达:“积木。”这时,我们不妨来个“装腔作势”地回答:“是的,是积木。”这样回答,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补充一句“老师,玩积木”或“老师,要积木”,老师还可以继续装不懂,回答孩子“老师不要玩积木”。等到孩子讲出能正确表达意思的话之后,再让他重复一遍,并告诉他,一定要把话说完整,别人才能懂得你说话的意思,否则别人就无法满足你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尽量把话表达完整,说得正确。在这培养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引导,控制自己姑息迁就或过于心软的态度,当幼儿讲了好几次还没有正确表达时,不要轻意“饶”了孩子不再“追问”,如果这样做,必将前功尽弃,甚至会使孩子养成“总会得到”的“靠等”习惯,这对幼儿乃至其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一定要在等待中引导启发,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能表达意思,使之形成习惯。这样,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就有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要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了,教学效果就明显了。作为学前语言老师,我们要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实施,帮助幼儿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成为一个个爱说话,敢说话,会说话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朱艳丽,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
[2]李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年。
[3]吴志华,试论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7年。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知道,一个人自身智力、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支撑,可以说,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其本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3至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节点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就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语言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让幼儿具有运用语言表达的兴趣,能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作为学前教育语言教学老师,我们就必须把培养幼儿语言表达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意识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和气氛,让幼儿能说话、敢说话、想说话,会说话。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学前语言教学工作,谈谈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幼儿是学前语言教育的主体,他们能说话,能表达是我们语言教育的目标追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产生主体性,能积极参与到语言表达交流活动中来。而《纲要》明确告诉我们:“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学习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体验乐趣、培养兴趣,发展兴趣。情境中游戏情境是幼儿最喜爱的,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点让幼儿练习说话,让他体验到正确表达的成功乐趣。例如,我们可创设“说悄悄话”的游戏情境、“打电话”情境,“问路”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情境来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要具有条理性、逻辑性,能完整连贯的表达自己思想,不能是杂乱无章、胡言乱语的。为提高幼儿兴趣,教师还可辅助一些物质激励措施,如奖励五角星、大红花等“小礼物”来提高孩子说话兴趣,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自由交谈。
二、丰富幼儿语言表达材料,这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
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心中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语言表达所需要材料,自然就不能很好地组词成句。所在,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丰富素材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知道,语言是生活的外衣,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基础与源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幼儿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载体、提供内容、提供“源头活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中事物引进教学中,拓宽表象积累,帮助他们积累表达素材,充实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风雨雷电、花香鸟语、春夏秋冬……教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体验的内容,因此,培养幼儿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慢慢地把自己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大胆地表述出来。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幼儿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相反,还会感到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三、加强幼儿表达过程的引导启发,这是培养学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做法
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但由于这时期的孩子处于语言学说阶段,没有语言基础,心中积累的词汇少,在组词成句时就可能出现指代不明、词序颠倒、东扯西拉、表达不清等或这或那现象,听起来令人费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引导幼儿学说完整的话是非常必须和现实的。我们知道,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训练,这个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有耐心,再耐心的组织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幼儿用一些残缺的语句来表达自己意思时,不能急于按照当时情况或环境来估猜、理解幼儿说话的意思,满足他们要求。这样对幼儿语言培养是不利的,也会促使他们养成说半句话的习惯。例如,当幼儿想玩桌上积木时,他可能这样表达:“积木。”这时,我们不妨来个“装腔作势”地回答:“是的,是积木。”这样回答,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补充一句“老师,玩积木”或“老师,要积木”,老师还可以继续装不懂,回答孩子“老师不要玩积木”。等到孩子讲出能正确表达意思的话之后,再让他重复一遍,并告诉他,一定要把话说完整,别人才能懂得你说话的意思,否则别人就无法满足你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尽量把话表达完整,说得正确。在这培养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引导,控制自己姑息迁就或过于心软的态度,当幼儿讲了好几次还没有正确表达时,不要轻意“饶”了孩子不再“追问”,如果这样做,必将前功尽弃,甚至会使孩子养成“总会得到”的“靠等”习惯,这对幼儿乃至其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一定要在等待中引导启发,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能表达意思,使之形成习惯。这样,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就有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要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了,教学效果就明显了。作为学前语言老师,我们要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实施,帮助幼儿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成为一个个爱说话,敢说话,会说话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朱艳丽,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
[2]李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年。
[3]吴志华,试论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1/3 14:40:46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