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略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解决问题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心理学表明: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这样看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于学生实际生活到结合于学生实践活动,最后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从而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策略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的皇后,数学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着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总数《解决问题》时,出示这样的例题:我买文具盒用了12元,买铅笔用了9元,一共用了多少钱?这让学生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消除《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一、融入学生实践活动中
实践活动是由主动的人,通过一定的工具,对客体的改造。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出了这样的题目“爸爸给我买了2盒糖,每盒7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后体会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利用数学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想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开放、活跃的教学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因此而批评,而应该鼓励、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解决“商店上午卖出9台电视机,下午卖出7台电视机,一共卖出多少台电视机?”时,得出的结果是“9-7=2(台)”。学生都笑了,这时教师不要批评她,而是让她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听了她的解题方法,一下子明白她错在什么地方,纷纷举手帮她解决。这样一来,她真正知道此题究竟错在哪里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步骤
1.汇集信息
给学生讲明收集信息的过程。现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
两步的解决问题学生常常当一步去计算,如图上画着“两组花盆,每组有9盆花”,旁边写着文字“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学生常常直接就得出“18÷6=3(个)”。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在低年级可以适当出现信息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适当出现多余信息,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找出有用的条件进行计算。经常这样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2.领会信息
帮助学生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解决问题中经常见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每间教室各安装4盏灯。”问学生:“‘各’是什么意思?”再问:“通过‘每间教室各安装4盏灯’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通过演示、画图、举例子、说一句话等。这样练习有助于对题意理解,正确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找出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率。
对数量及重点句可进行联想,使学生灵活理解数量的含义。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在学生进行联想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回答得有新意的要鼓励,有合理因素的要肯定,欠妥的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每束有8枝花”,问:“每束是什么意思?”再问:“每束有8枝花是什么意思?”接着问:“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明确到“有1束就有8枝花,有8枝花就能捆成1束,束束都有8枝花。联想到有2束就有2个8枝花,有3束就有3个8枝花……”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
3.剖析信息
教会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如:“乘除两步解决问题”教学时,“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花是哪些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看图,问:“这些花有多少?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经过学生的回答再引导仔细观察图,进行判断得出未知,需要先解答一步,它就是必求的中间问题。使学生明确中间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两步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4.解决问题
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量、何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小学数学教育与创新能力》【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叶渊博.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农家参谋,2018(16):133.
[3]王慧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M】**师范大学? 2009
[4]黄珺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96.
[5]李向阳,杨伊生.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6)
[6]李书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1(18):8.
[7]孔祥花.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150.
[8]罗丽玲.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策略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的皇后,数学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着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总数《解决问题》时,出示这样的例题:我买文具盒用了12元,买铅笔用了9元,一共用了多少钱?这让学生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消除《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一、融入学生实践活动中
实践活动是由主动的人,通过一定的工具,对客体的改造。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出了这样的题目“爸爸给我买了2盒糖,每盒7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后体会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利用数学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想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开放、活跃的教学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因此而批评,而应该鼓励、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解决“商店上午卖出9台电视机,下午卖出7台电视机,一共卖出多少台电视机?”时,得出的结果是“9-7=2(台)”。学生都笑了,这时教师不要批评她,而是让她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听了她的解题方法,一下子明白她错在什么地方,纷纷举手帮她解决。这样一来,她真正知道此题究竟错在哪里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步骤
1.汇集信息
给学生讲明收集信息的过程。现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
两步的解决问题学生常常当一步去计算,如图上画着“两组花盆,每组有9盆花”,旁边写着文字“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学生常常直接就得出“18÷6=3(个)”。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在低年级可以适当出现信息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适当出现多余信息,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找出有用的条件进行计算。经常这样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2.领会信息
帮助学生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解决问题中经常见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每间教室各安装4盏灯。”问学生:“‘各’是什么意思?”再问:“通过‘每间教室各安装4盏灯’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通过演示、画图、举例子、说一句话等。这样练习有助于对题意理解,正确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找出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率。
对数量及重点句可进行联想,使学生灵活理解数量的含义。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在学生进行联想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回答得有新意的要鼓励,有合理因素的要肯定,欠妥的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每束有8枝花”,问:“每束是什么意思?”再问:“每束有8枝花是什么意思?”接着问:“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明确到“有1束就有8枝花,有8枝花就能捆成1束,束束都有8枝花。联想到有2束就有2个8枝花,有3束就有3个8枝花……”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
3.剖析信息
教会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如:“乘除两步解决问题”教学时,“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花是哪些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看图,问:“这些花有多少?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经过学生的回答再引导仔细观察图,进行判断得出未知,需要先解答一步,它就是必求的中间问题。使学生明确中间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两步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4.解决问题
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量、何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小学数学教育与创新能力》【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叶渊博.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农家参谋,2018(16):133.
[3]王慧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M】**师范大学? 2009
[4]黄珺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96.
[5]李向阳,杨伊生.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6)
[6]李书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1(18):8.
[7]孔祥花.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150.
[8]罗丽玲.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 【发布时间】2019/1/3 14:42:07
- 【点击频次】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