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合作学习

 

【作者】 陈 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永远小学校(初中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目标;合作技能;参与
  新时期的教学活动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由来已久,我们对合作学习是比较重视的,对合作学习的认识逐步提高。
  一、小组的建制与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分好组呢?我认为教学创新要从细节抓起,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传统意义上的分组,就类似于一个过滤分流的过程,它本身就存在几个弱点:首先,把中游学生分流出去,使他们既不去帮,也不被帮,在小组中没有主体地位,让他们的内心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心理,无疑这对于成绩正在徘徊的他们来说,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其次,在待对帮扶过程中,总是难免给成绩靠后的学生一种心理压力,背着包袱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曾在《半月谈》杂志上阅读过一则调查报告,许多接受调查的成人都认为在上学时被帮助有压力,认为不公平。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尊严的人,我们应当理解他们的想法,这对于他们的发展也有好处。所以,我对原有方法进行改进,采用阶梯促进的方法,让成绩较好者作小导师,管理中游学生,让中游学生再做小组长,帮助学困生。可以逐级地巩固基础,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向更高一层攀登,又可以给他们一个可行性的目标,一个超越的对象。这就好比爬山登石级一般,每个学生都不会停滞,他得到了后方的助推力,导致任何人也不会半途而废,因为前方的伙伴会施以援手,这样就能更好地达到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制作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内在发展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技能形成、个性发展及思想品德教育各个方面综合规划学习目标,从1.创设问题境界;2.多边互动、互帮互学;3.巩固检测;4.反馈矫正;5.评价与布置作业这五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实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去。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还可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成比赛,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在这样轻松地学习氛围中,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究,带着问题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十分高涨,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三、教会合作技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了团队的合作精神。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拔,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提高同伙间的合作效率;教师可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个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成绩便会有较明显的提高。
  四、引导积极参与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交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全程参与“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因此,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阶段,教师都要巧妙设计,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差异参与: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异质小组,这样才能保证组与组之间同质平衡性和组内成员之间异质的互补性,充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特点。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提供保障。 
  五、协调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学生的参与,需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和分享的喜悦,然而如果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协调不好,会使两极分化加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将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做好,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对错;第二,在小组开展讨论是让他们优先发言,这样他们可通过相对容易的解题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要求学困生认真听组内其他成员的见解,听完后再开始动手操作;第四,教师参与指导时,需重点解决学困生的操作困难,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教师在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时,也不能忽略优生的发展,应该给优生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
  总之,我个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道路上,要立足当下,保持“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使得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地、合理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 【发布时间】2019/12/15 10:45:16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