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刘成元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一门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科目,古诗词是语文学习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一部分内容。古诗词语言婉转,内涵深刻,意境更是悠远,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丰富内心情感,为未来学习活动和生活经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关于古诗词的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标,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够给同行业的教师带来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以及丰富的内涵在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而且能够传承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古诗词的效果成为广大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教会学生如何诵读、如何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来领悟古诗词中所蕴藏的情感。文学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积累现代的优美词句,还有对于古典诗词的积累。当然,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不在于理解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教学更添新意。在教学古诗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带着作者写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2)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平时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时,我们也可以引入诗歌,互相对照着来讲。
  (3)运用直观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带领孩子直接去诗中所描写的地点去参观欣赏,但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分析时,我们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课前搜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和思想,知道他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以及他在创作时的思想动态,了解这些后便可缩短学生与诗词间的审美距离,加强理解的深刻性。同时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小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人为地再现诗人胸中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这个境界中咀嚼诗句,品尝诗准确、鲜明、生动的诗境。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学生先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这时诗中的文字已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有印象。这时,我又让学生默读,结合插图标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通过填空练习,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想象诗中景物的色彩、味道、姿态等,再由老师绘出简笔画,帮助学生想象。 
  经过这样一番指导和铺垫,诗中的意象已不再是一个个简单又枯燥的词语了,而是充满生气的画面。此时,教师再配以优美的音乐解读诗句,将学生头脑中的意象汇成一幅画。如此时再让学生想象画面、品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便“水到渠成”。学生感受越真切,所产生的想象就越合理、越丰富,表达创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教师应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情境既是感知的客体,又是生动的语言环境。如前文提到的《绝句》,在利用图画理解诗句后,老师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用“这是一幅多美的春景图啊!你能用几句话或一段话试着把它描绘出来吗”等言语加以引导,则此时,学生思如泉涌,教师只需稍做点拨。
  三、名句赏析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且诗词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含咏物、言志、抒情,更是包含丰富的哲理,教师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剖析诗中的哲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词中的哲理,例如,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此为一首七言绝句诗,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小诗,作者将船停靠在瓜州,此时在作者看来,京口与瓜州之间只是隔了一条长江,但是作者曾经居住的地方却被层叠的山峦遮住,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向大地,将江南的田野吹绿,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感叹,自己何时才可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到钟山的故乡,作者在规划大好前程时,突然思念自己的家乡,此诗一语双关,蕴含丰富的哲理,表面上表现作者极度思念家乡的心情,实际上暗示自己即将再次踏上政治舞台、推出新政策的欲望。又如,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创作于苏轼在游览庐山后的感悟,其以庐山的千变万化为基础,暗示一种生活的哲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庐山的面貌,从正面和侧面观看庐山,其呈现的是绵延不绝和高耸入云,但是从远、近、高、低四处在观看庐山时,其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作者感叹自己不能将庐山的真实面目全部看清,只是因为自己此时就处在庐山中,作者以此表示对于事物要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分析,以全面的角度去观看整体的事物。
  四、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去感受、去运用,才能不断的理解古诗的魅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和热爱古诗的学习兴趣,文章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特点从古诗教学的朗诵技巧、加深理解、发挥想象以及学以致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进,帮助促进学生们加深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 【发布时间】2019/12/15 10:46:43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