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一题开花,发展思维

 

【作者】 丁海霞 边红庆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把一个例题或一个习题“开花式”的举一反三,充分地挖掘使用,实现利用价值最大化。一题开花可以是“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石激起千层浪,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 一题多解,思维发散
  一题多解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解答某一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分析题目的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智力,提高解题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淘气3分钟打了126个字,笑笑2分钟打了90个字,他们俩谁打得快?学生马上想到的思路是:“时间相同,比较字数,字数多的打得快”。学生局限于这种方法,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经验是息息相关的。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相同时间的理解被“固定化”,所以学生答案是那么的整齐划一,没有一点与众不同。这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仅仅局限于1分钟,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只是比较“1千克、1小时、1……”的多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因此需要拓宽孩子的思路,继续引导他们:我们刚才是通过比较在1分钟时间内打字的多少解决问题的,换句话说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比较所打字数的多少。除了1分钟这个相同的时间外,还可以有哪些相同的时间?请你结合题,看看还可以选择哪些相同的时间?从而慢慢引导学生想到:可以分别计算出6分钟打的字数,也可做出比较,得到答案。引导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一步步从发散向创新推进。
  二、 一题多问,思维严密
  一题多问,可以是一个题目进行思路拆分,进行阶梯性的提问,环环相扣,分成递进关系的若干问题。如:教学“用割补法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用割补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2、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求?4、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样的一题多问,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一题多问,还可以是把多个知识点用同一个题的背景有机结合起来,沟通多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在学习长方体的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一题多问。一个鱼缸长为5分米, 宽为4分米, 高为3分米, (玻璃、角钢等厚度忽略不计)(1) 做这个鱼缸需要用多少角钢?(2))做这个鱼缸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玻璃?(3) 在鱼缸里注入40升水, 水深多少分米?(4)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后, 水面上升了0.3分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分米?把所学的长方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容积知识串联起来,即巩固基础知识、渗透知识框架,而且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一题多变,思维灵活
  一题多变是通过变化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生成多道不同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对母题已知条件的对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深入思考,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对习题模型进行广度与深度的加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知识体系再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题目:一条绳子长3米,用去了,还剩多少米?可以改变条件在后面添加单位米;也可把问题变为“用去多少米?”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思考和辨析,进一步促进理解分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综合应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题多变,抓住一个点讲,把一个点讲透,帮助学生不仅同中求异,还要异中归一。
  一题开花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中应因地制宜地一题开花,最大程度地助推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变通性,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0/1/14 22:58:33
  • 【点击频次】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