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

 

【作者】 蒋 霞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是学前幼儿数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更是数学教学化抽象为直观的一种有效策略,不仅能帮助幼儿学数学,还能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发展动手、动脑等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告诉我们:“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操作,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一种直观化的学习活动。而我们知道,数学是抽象性、逻辑的,正因为这个性质,学习这门学科,也就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而我们知道,幼儿正处于思维则起步阶段,是典型的直观形象思维。因此,在学前幼儿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搭建动手操作平台,让幼儿在动手中获得动脑机会,从而促进动手动脑协调发展。这几年幼儿教育实践表明,有效的将动手操作运用于学前幼儿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在直观中引领幼儿学数学,用数学,形成良好的数感。下面,我们结合学前幼儿数学教学实际,谈谈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愉悦操作氛围,让幼儿增强动手学习积极性
  卢梭说得好:“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要让幼儿参与到动手操作学习中,我们就应创设愉悦操作氛围,让幼儿增强动手学习积极性。落实到幼儿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在尊重幼儿前提下,与他们多亲近,多鼓励,善用幼儿喜欢的玩教具开展数学教学,让他们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产生动手操作之需。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地来操作玩教具。一般来说,操作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可提供一些用于比较多少、1和许多、分类等联系生活实际的简单材料供幼儿操作。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或者是摸出比数字多1少1的食物;又如两人手中各拿1-6的数字卡片,两人同时各出一张卡片来比大小,由其中一人说,说对的就可以把两张卡片一起收回,最后看谁的卡片多。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个别活动、两人或多人的小组活动。
  二、利用材料吸引参与,让幼儿增强动手操作主动性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因此,在学前幼儿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幼儿学情,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有针对性将他们喜爱的玩教具用于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增强“我要学”意识的目的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选择玩教具时除了考虑幼儿爱好外,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同时我们还增设了“百宝箱”,提供其它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
  三、将游戏寓于学习中,让幼儿增强动手操作能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认知途径,是他们最乐意在其中接受的学习平台。多年学前幼儿教育告诉我们,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寓于摆弄玩教具的材料的游戏活动中,就能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幼儿产生较强能动性。例如,在教学“二等分”一课时,当幼儿理解其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将游戏寓于学习中,为每个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的实物玩具,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当幼儿能进行基本的分类时,我们还要引导幼儿,让他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继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如小组活动:“撕纸列算式接龙”,要求幼儿把一张画有许多个同一物体的纸撕成两部分,组内幼儿从头到尾一次轮流撕,并根据撕的物体,每人自己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进行运算。
  四、鼓励边操作边思考,让幼儿增强动手操作主体性
  思维参与是高效学习的开始,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数学学科之所以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就在于数学学习处处需要思维参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幼儿积极质疑,积极思考。而动手操作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自然也需要幼儿边操作边思考。落实到数学教学中,需要通过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4的组成”时,提供4片双色花片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次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幼儿就要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要达到正确涂色,就必须边涂边思考。这样的学习,显然提高了其效果。
  总之,引导动手操作是学前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该操作学数学,提高了幼儿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等发展,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学数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浪,提高学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动手操作策略应用[J].学周刊,2017年。
  • 【发布时间】2020/1/14 22:58:54
  • 【点击频次】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