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应注重德育渗透

 

【作者】 施丽君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简城城北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是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强烈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新策略,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注重
  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沃土。传统以德为首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重要性,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更是对德育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指向。因此,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可以促进其塑造出一个健康的情感态度,完成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从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语文课堂中渗透教育的有效实践。
  一、把自身作为德育教育榜样
  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化身,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是学生身边最具影响力的德育教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自身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是学生看得见、感受得了的德育形象。正人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所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作为学生的德育榜样,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要塑造好学生灵魂,首先就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炼,提升自我德育形象,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孔子说得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应该是言行统一,能尊重别人,这是唤醒学生沉睡心灵,提升学生德行人格的一剂良药。其次,教师还应具有高尚人格。这也是有效践行德育的前提条件,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和敬业意识,才会拥有强烈的“爱”,才会在教学中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崇高,才能主动爱至及乌,主动学语文,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将德育资源整合到教材中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图文并茂,文质优美,还具有许多富有思想和哲理意义的德育资源,不仅涉及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有许多歌颂我国秀丽河山的文章。这些资源,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不可错过的资源,更是我们落实教材编排者意图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作为语文教学者来说,这些资源是非常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运用和开发的,这同时赋予了小学语文老师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德有资源,渗透到教学中来,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落实到教学中,为了获得育人有效性,我们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还应该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展开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在教学《悯农》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可以开展一次劳动实践。这样组织,不仅让学生懂得节约粮食的原因,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善于捕捉德育时机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提高德育有效性,必然要抓住时机。因为德育具有空洞性,给人枯燥乏味感。而结合实际渗透德育教育,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作用。这可从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教学看出,如果在课堂上纯粹地说理论教、空洞描述、随意感情宣泄、牵强附会地培养思想,就会让很多学生产生昏昏欲睡感。所以,有效的德育,我们应善于捕捉时机,把准机会,有效应用好相关载体,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分析生活实际的同时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每个人都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和分析最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最容易打动学生的心,最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例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太阳把它的金光往鲜花上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诱发学生思想,随着学生“浮想联翩”,其想象之门便被开启,一句句充满爱心的话语,一声声代表真诚的感谢就从学生的小嘴中流出。这样教学,学生就有了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明白了太阳对鲜花、小树的爱护,也让学生懂得了鲜花、小树对阳光的感谢,此时学生的心中也埋下“爱心”、“感恩”的种子。
  四、结合现实开展德育教育
  脱离生活的德育是不能触动学生的,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用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可将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进行拓展,并且发动学生对周边的植被的破坏情况,以及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方面进行拍照,要求学生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我们身边存在的污染问题。可以说,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在教学《将相和》时,为了国家利益的蔺相如那种不惜牺牲自我的高贵品质,特别是正确处理与廉颇友谊时,我们要求学生谈谈自我怎样处理同学间友谊的现实结合起来,我们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激励学生讨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了使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言行,自己反馈自己,教育自己。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我们践行新课标的必然做法。作为一线教师,要通过自我形象和创新教学方式,把德育渗透提高到一个能真正育人的实践上来。
  参考文献:
  [1]郭云,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8年。
  • 【发布时间】2020/1/14 22:59:17
  • 【点击频次】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