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
【正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及写作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当然应以读为主,而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如此。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进行各项训练活动。培养兴趣是前提,培养习惯是关键。总的来说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课,我先板书狼,问学生狼是什么动物;再板书小羊,让学生讲小羊是什么动物;然后在狼与小羊中间板书和,并设疑说: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学习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的。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讨论问题,都非常认真积极。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教材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雨点儿》一课时,我先用课件让学生听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声音,然后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最后,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他们仿佛自己就是小雨点儿,来到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这样既渲染教学气氛,又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
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荷叶圆圆》,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把小青蛙、小蜻蜓、小水珠、小鱼儿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夏天的美丽。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要激发他们从小爱看书的兴趣,我们利用早读课或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课外书籍上有趣内容,同时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逐渐带学生走进阅读书籍的世界。听完老师给同学讲的故事后,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什么故事?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吸收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
低年级儿童最爱听童话故事,老师一说讲故事,他们一个个神抖擞,竖起耳朵,瞪大眼睛,仔细听。随着老师把故事情节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有趣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最后结局之际,老师嘎然而止告之学生: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的结果,就会自主地去寻找阅读课外书籍。当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就要及时将这种行为放大,适当的鼓励、表扬,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一项基本目标,而且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这样,儿童得到多次朗读、讲述的机会,不仅把课文读熟了,还通过口头讲述理解了课文内容。如执教《美丽的小路》一课时,首先抓住“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哪儿去了?”这一自然段让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于是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开展有趣的活动,体验课外阅读的魅力
在班上开展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我们在班中不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如故事大王赛、词语接龙赛、故事表演赛、剪贴报比赛等,并及时给予评价,评出优胜者,给予小小的奖励。这不但使学生在准备的同时,扩大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树立起了自信,课外阅读的劲头更足了。让坚持天天阅读,让学生在积累中养成习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日积月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和部编本教材落实了把课外阅读引入纳入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低段学生识字量少,识字任务繁重,以课标和教材为导向,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展开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增进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课,我先板书狼,问学生狼是什么动物;再板书小羊,让学生讲小羊是什么动物;然后在狼与小羊中间板书和,并设疑说: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学习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的。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讨论问题,都非常认真积极。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教材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雨点儿》一课时,我先用课件让学生听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声音,然后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最后,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他们仿佛自己就是小雨点儿,来到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这样既渲染教学气氛,又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
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荷叶圆圆》,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把小青蛙、小蜻蜓、小水珠、小鱼儿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夏天的美丽。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要激发他们从小爱看书的兴趣,我们利用早读课或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课外书籍上有趣内容,同时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逐渐带学生走进阅读书籍的世界。听完老师给同学讲的故事后,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什么故事?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吸收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
低年级儿童最爱听童话故事,老师一说讲故事,他们一个个神抖擞,竖起耳朵,瞪大眼睛,仔细听。随着老师把故事情节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有趣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最后结局之际,老师嘎然而止告之学生: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的结果,就会自主地去寻找阅读课外书籍。当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就要及时将这种行为放大,适当的鼓励、表扬,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一项基本目标,而且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这样,儿童得到多次朗读、讲述的机会,不仅把课文读熟了,还通过口头讲述理解了课文内容。如执教《美丽的小路》一课时,首先抓住“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哪儿去了?”这一自然段让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于是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开展有趣的活动,体验课外阅读的魅力
在班上开展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我们在班中不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如故事大王赛、词语接龙赛、故事表演赛、剪贴报比赛等,并及时给予评价,评出优胜者,给予小小的奖励。这不但使学生在准备的同时,扩大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树立起了自信,课外阅读的劲头更足了。让坚持天天阅读,让学生在积累中养成习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日积月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和部编本教材落实了把课外阅读引入纳入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低段学生识字量少,识字任务繁重,以课标和教材为导向,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展开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增进他们的阅读兴趣。
- 【发布时间】2020/1/14 23:04:17
- 【点击频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