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的导课教学方法

 

【作者】 吴继先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兴堰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导课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是打开语文课堂之门的钥匙。导课有法可循但却又无定法。一切的导课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来优化课堂。因此,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适宜的导课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就具体的导课教学方法展开分析,以期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课;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导课开端是成功语文教学的一半。课前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场戏剧的开头,如果前情能够吸引人,设置的故事情节和音乐场景吸引人心,那么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在教学的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善于运用导课教学方法,从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地结合起来。
  一、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适用于课文中的对象是是动物、植物、物品、天气气象、职业等,采用谜语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关注这些对象的特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彩虹》一课时,教师利用彩虹的谜语导入:“一座天桥弯又弯,七种颜色真好看,雨后才往天上挂,行人汽车不能上。”同时猜谜语深受学生喜爱,采用猜谜语导入新课,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直观导入
  利用可以带来直观感受的课前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做好有趣的课前导入,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这次课前导入和语文教学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开始之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语文知识的学习。这个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注意符合小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实践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比如教师在讲解《赵州桥》这篇课文时,课文中讲解赵州桥很详细,但是毕竟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对课文中提到的内容在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这时利用有趣的课前导入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既可以使用模型让学生传阅直观感受赵州桥建筑的结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和介绍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结构。通过这种有趣的课前导入点出本节课的主体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课本上难以理解的文字产生直观感受。这种有趣的课前导入教学法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语文知识中,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审美的产物,它可以促进人们情感的表达,能够抒发情绪,增进情感的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适合课文特色的音乐,来进行课前导入。在音乐声中,再加上教师的描述和渲染,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奠定课堂的学习基调。适合的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音乐感受进入课堂学习,可以增进学生对于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利用音乐导入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缓解课堂之初的慌乱和紧张的情绪,提高注意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的选择,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与教学课文的内容相匹配。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音乐,会使得教学过程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板书导入法
  板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导入能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案例《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导入,上课伊始,教师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岛”字,然后开始导入。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岛吗?生:岛就是海洋里被水围着的小块陆地。教师又在“岛”前面加了个“群”字。师:聚在一起的许多小岛,就叫“群岛”,今天我们学的群岛叫“西沙群岛”。教师顺手在“群岛”前面加上“西沙”。师(接着说):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教师又在“西沙群岛”前面写上“富饶的”。师:西沙群岛到底有多富饶呢?我们现在开始细细品味吧。这样逐层解释题目中的词义,既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五、以图为主线进行讲解
  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可以用插图导入: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图上画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从表情看出他们心情怎样?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槐乡的孩子》,看看这里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人物的积极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设疑导入
  紧扣课题布陈设疑,提问题,创设悬念或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出探索新知识的目标,借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想像,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思维活动。教师则可可依靠教材紧扣学生心理特点,一步一步地展开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这种导入法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及脉络,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断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去品味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导入新课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诱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新知识,接受新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心扉,吸引学生进入课文。
  • 【发布时间】2020/1/14 23:06:40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