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解答生活中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从我国目前教育情况来看,许多小学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趣味性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目前教育界越来越重视,通过培养学生兴趣来推动教学发展。数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困难的课程,它的复杂性,往往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教师可以进行有益的引导,可以使同学们发现数学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味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方法,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通过激发同学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与学生们展开一些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小学生是否喜欢一件事物除了事物本身的特点外,很多时候还会受到第三方因素的影响,就好像吃饭的口味问题一样,大多都是在受父母的影响,在学习当中实际上也是如此。相较之小学语文知识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仅凭知识本身的特点是很难吸引小学生目光的,与此同时,在很多老师眼中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问题尚不具备自律能力,想要让小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就必须要借助外力来“推”动他们前进,所以在教学当中很多老师都表现的较为严厉,虽然从学生成绩提高方面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没有问题,可是如果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考虑,这种教学方法就很不可取了,而想要利用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仅仅需要改变“力的运用”就好。
在教学当中,除了老师们常使用的“推力”外,其实还有“引力”的存在,而这“引力”就是通过让学生认可老师,甚至是把老师当成朋友看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喜欢学习的学生,在面对一些特定学科的时候,也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也表现的较为活跃,而这实际上就是老师在无意之间触发了“引力”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所以在教学当中,老师们应当充分利用自己身份的便利,主动与学生多接触,在接触中了解学生的喜好,再通过投其所好的方式逐渐走进学生的“世界”里,让学生感觉老师和自己是“一伙的”,甚至是“孩子王”,以此来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看法,继而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够“发芽”。
二、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可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己学习过的公式、法律、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斗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四、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对学习都有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感兴趣,就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比如在设计达标练习时,教师要始终注意做到:形式多样,有坡度,既能使学优生“吃得饱”又能使学困生“吃得了”。只有这样,才会使每个学生对学习都不会失去兴趣。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根据学生的优、中、差情况,把学生分成三组,同时设计三组难易不同的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胶片上答题,看谁做得既对又快。让每组中的第一名把胶片拿上来,然后用投影仪放给大家看。试想,如果同等要求,学困生被发现的可能性太小了。这样做,就能使全班学生都有信心,努力争先。
在课堂中培养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一些简单的互动使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可以让同学们领悟到数学学习的趣味,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 【发布时间】2020/1/14 23:19:00
- 【点击频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