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作者】 陆 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樟海镇隆兴乡犀牛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常错误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占据语文课堂主位,迫使学生只能机械地跟随教师学习,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更有甚者会让学生逐步失去学习阅读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该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
  一、学好课本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课内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巧用课本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与课本上的文章相似的读物。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颐和园》,课堂上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明显的兴趣,可以多介绍一些课外的历史读物,普及一些历史事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历史,阅读课外读物。比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借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名著的韵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由课本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意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由课堂教学层面延伸到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阅读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获取其中有益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积累知识和文化常识的过程。
  二、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的4、5、6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师: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生读有关的句子(下用“生读”表示)。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师:忽然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师:接着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三、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激情,评价具有激励、导向、诊断和矫正的功能,正确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地展开。
  (一)需注重对学生的个性评价
  在阅读有效性形成过程中,要想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也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评价策略,转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的有效性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而教师自身则担当起辅导和协调的角色。只有如此,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便可能出现奇迹。由于学生个性差异,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的评价就不能“一刀切”,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评价。有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或者接老师的话语,如果只是简单地呵斥,反而会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打击,以后就不会活跃在语文课堂上,进而可能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这样,把课堂上的活跃进行正确地引导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评价方法需多样化
  在阅读的有效性教学实现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扮演着引导和评价的角色,如何通过评价手段的改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得尤为重要。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开展生生评价与小组互评活动。诸如:可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即学生轮流在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组内的其他同学当评委,大家就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和讨论。除了小组互评,还有同桌互评、全班互评等。这样的话,人人都获得了展现自我和评价交流的机会,整体的学习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三)评价方式需以表扬激励为主
  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小组合作学习与以往的分组教学的最大不同之一,并且这种评价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其内在的重要作用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关爱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多用关爱和鼓励的话语为学生打气,用肯定的眼神、赞美的语言、信赖的动作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0/1/14 23:20:43
  • 【点击频次】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