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是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新课标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和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认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验证性实验和封闭式实验、改进实验及其手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生从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奇特的实验现象会激起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一名一线化学教师,我积极践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教学岗位上耕耘探索了近二十个春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或化学现象大都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特别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8个基础实验,更是与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在介绍实验原理,演示实验过程之后,对实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给予重点介绍,并提示学生自己主动联想实验现象在生活中发生的情境和用途,通过唤起学生生活中的感观印象来形象学生的知识学习,改善学习效果。
对于基础实验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在完成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家庭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取二氧化碳和检验二氧化碳。引导学生用空饮料瓶、注射器等用作反应容器,用吸管、输液管等替代导管,用热水瓶塞、药品塞等替代橡皮塞,用玻璃杯、空饮料瓶等替代集气瓶;用鸡蛋壳、水垢等替代大理石,用白醋替代稀盐酸,用干燥剂生石灰制成澄清石灰水。通过这个家庭小实验,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了解了生活中的某些物质的成分,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对接下来的基础实验二也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使基础实验二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效果。
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等。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重视实验习题的功能,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选编了不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题目供学生进行训练。
三、积极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杨振宁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分组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分组实验如同其他教学工作一样,是完成教学目标、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索问题,掌握知识,真正收到加强实验教学的效果。要想分组实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把握好分组实验中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1、课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分好组,如学生基本情况男女比例等,在选好组长,带领学生要做好预习、复习,要求全体学生在课前要对将做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都要作到心中有数,对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避免盲目性。
2、实验中的安全教育: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自觉的安全意识,一旦在实验中出现安全问题,要冷静谨慎的对待。如出现的扎伤、割伤、烧伤、烫伤、气体过敏、药品接触性过敏或中毒、腐蚀等,要立即采取措施给予及时的治疗。坚决杜绝不管不问或救治不力的现象发生。
3、实验课上组织教学的环节: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其次,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化学课代表共同负责,作好实验课上的各环节工作。最后,抓好落实,无论是预习、操作,还是实验报告的填写,老师都要抓实。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化学实验教学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平台和共享资源的新方式展现了更多实验和实验细节,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室外观察酸雨,分析酸雨成因和危害的野外实验。一般来讲,初中学生无法接触到酸雨产生危害的地区,更无法体会它的破坏性。面对这样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解决。在网络中进行搜索便可以得到与酸雨相关的海量资料,拿出其中20到30份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得到较为正确、全面的结论。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于初中化学基础实验很贴近生活,在讲解相关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实验与实际相关联,通过引发学生生活中感观认识的共鸣,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性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在实验课上采取适当手段,锻炼学生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故意省略或变动实验步骤,造成错误结果或现象,让学生们探究错误根源,在学生们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后,对此处相关知识和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也就加深了。
再次,教师应该将化学基础实验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在基础实验上加以改进,从而探究更深层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导学生们常用实验的研究技巧,在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学习素质。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生从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奇特的实验现象会激起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一名一线化学教师,我积极践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教学岗位上耕耘探索了近二十个春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或化学现象大都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特别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8个基础实验,更是与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在介绍实验原理,演示实验过程之后,对实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给予重点介绍,并提示学生自己主动联想实验现象在生活中发生的情境和用途,通过唤起学生生活中的感观印象来形象学生的知识学习,改善学习效果。
对于基础实验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在完成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家庭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取二氧化碳和检验二氧化碳。引导学生用空饮料瓶、注射器等用作反应容器,用吸管、输液管等替代导管,用热水瓶塞、药品塞等替代橡皮塞,用玻璃杯、空饮料瓶等替代集气瓶;用鸡蛋壳、水垢等替代大理石,用白醋替代稀盐酸,用干燥剂生石灰制成澄清石灰水。通过这个家庭小实验,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了解了生活中的某些物质的成分,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对接下来的基础实验二也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使基础实验二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效果。
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等。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重视实验习题的功能,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选编了不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题目供学生进行训练。
三、积极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杨振宁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分组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分组实验如同其他教学工作一样,是完成教学目标、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索问题,掌握知识,真正收到加强实验教学的效果。要想分组实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把握好分组实验中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1、课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分好组,如学生基本情况男女比例等,在选好组长,带领学生要做好预习、复习,要求全体学生在课前要对将做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都要作到心中有数,对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避免盲目性。
2、实验中的安全教育: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自觉的安全意识,一旦在实验中出现安全问题,要冷静谨慎的对待。如出现的扎伤、割伤、烧伤、烫伤、气体过敏、药品接触性过敏或中毒、腐蚀等,要立即采取措施给予及时的治疗。坚决杜绝不管不问或救治不力的现象发生。
3、实验课上组织教学的环节: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其次,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化学课代表共同负责,作好实验课上的各环节工作。最后,抓好落实,无论是预习、操作,还是实验报告的填写,老师都要抓实。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化学实验教学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平台和共享资源的新方式展现了更多实验和实验细节,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室外观察酸雨,分析酸雨成因和危害的野外实验。一般来讲,初中学生无法接触到酸雨产生危害的地区,更无法体会它的破坏性。面对这样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解决。在网络中进行搜索便可以得到与酸雨相关的海量资料,拿出其中20到30份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得到较为正确、全面的结论。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于初中化学基础实验很贴近生活,在讲解相关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实验与实际相关联,通过引发学生生活中感观认识的共鸣,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性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在实验课上采取适当手段,锻炼学生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故意省略或变动实验步骤,造成错误结果或现象,让学生们探究错误根源,在学生们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后,对此处相关知识和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也就加深了。
再次,教师应该将化学基础实验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在基础实验上加以改进,从而探究更深层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导学生们常用实验的研究技巧,在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学习素质。
- 【发布时间】2020/1/14 23:21:10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