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数学教育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比如正方体和三角体等等,而在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并有小组讨论,那么在他们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将德育贯穿之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教育;见解
素质教育强调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进行全方面的教育,而又把德育作为五育中的第一个教育的重点,一切围绕德育的工作展开,在教育教学中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着力贯穿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激励,还有一些数学趣闻等等来作为数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那么,怎样将这些德育的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搜寻教材潜在
比如一些数学家学习数学的故事,或者一些数学引入时所引用的教学故事等等都是可以灵活的带入德育教育的,比如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的过程中可是百般艰辛,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推翻和重新开始计算,最终实现了其在国际中数学领域最为高等的研究水平。教师就可以在讲授圆周定律这节课上引出这则小故事同时增加情景元素能够让学校想象到当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的各种困难,他是怎么如何一步步成长和成功,这则故事可以很好的教育学生,中华的传统美德就是艰苦奋斗,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要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等等。还有很多关于情景带入来进行德育的创境引题,而这些举动会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内驱力。同时端正了学习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在利用故事带入情景激发学生感悟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既要生动有趣,足够吸引人的眼球,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德育价值。
二、踏进生活空间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的最核心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生活即教学,在生活中教给学生知识和道德。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国际事件或国内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发生洪涝时,由于洪水把一些学校的桌椅都冲走,小学生无法在班级上课了,所以我动员向该小学捐献桌椅,每张桌子要配以两把椅子。一共捐献了20张桌子还要捐献多少把椅子才能正好配套呢,教师此时就可以变向转化为一次德育中的算数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的是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增进同学之间友谊”的德育渗透再次又能锻炼学生的算数能力提高学习技能。
三、理论转向实践
数学的教育比较理论和抽象,很多都是需要学生去进行逻辑推理和想象的。比如正方体和三角体等等,而在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并有小组讨论,那么在他们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将德育贯穿之中。比如在讲正方体这一节上,教师先做出一个简单的正方体的模型,然后让学生比猫画虎进行正方体的制作,并且4个人一组进行讨论怎样才能做出一模一样的正方体甚至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来制作正方体。各小组针对各自的困惑和方法展开激烈的讨论,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为后面的展示交流做好了充足准备。而教师在此过程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走动,倾听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心理特征,来为接下来的总结做充分的准备,在邀请小组发言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表扬并且增加德育比如可以夸奖该学生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热爱小组和集体等等这样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师应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
四、教师就是活例
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德育,首先教师自己的德育水平要高,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为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学习的方式很特别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比如教师不喜欢某位同学,那么很可能全班同学都不喜欢这位同学。上述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显性行为,而以身作则则是对德育教育的一种隐性行为,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学校里学生和老师接触是最多的,教师上课时的状态和下课时的状态都会在学生心里形成影响,比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做的记录会影响学生写字,上课时所用到的某种语言会影响学生平日里的交流用语,教师的某个神态和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具有主导的意识,做好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是根本。
另外在教育评价和教育检测环节中,不要因为学生的一个错误或不解批评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利用技巧渗透德育,比如某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但是其团结同学,同学有困难就会伸手帮助别人,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入德育教育从而进行知识教育。教书先教人,意思是教人怎么读书,首先要教人如何做人,同时教人学知识不如教人如何学习知识。两者缺一不可,是德育和教育并举的体现。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的行为举动很关键,要两者结合才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中,不断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从课本到活动,从课堂到学堂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做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有德育的意识,懂得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自身为榜样,以课本和活动为工具,为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黄芳.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41-142.
[2]王玉萍.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67-468.
[3]张统才.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19(26):34.
[4]陈赵寒.小议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20.
[5]曾令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83-184.
[6]贾采林.渗透德育教育助力小学低年级高效数学课堂——以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部分教学实践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127.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教育;见解
素质教育强调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进行全方面的教育,而又把德育作为五育中的第一个教育的重点,一切围绕德育的工作展开,在教育教学中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着力贯穿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激励,还有一些数学趣闻等等来作为数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那么,怎样将这些德育的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搜寻教材潜在
比如一些数学家学习数学的故事,或者一些数学引入时所引用的教学故事等等都是可以灵活的带入德育教育的,比如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的过程中可是百般艰辛,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推翻和重新开始计算,最终实现了其在国际中数学领域最为高等的研究水平。教师就可以在讲授圆周定律这节课上引出这则小故事同时增加情景元素能够让学校想象到当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的各种困难,他是怎么如何一步步成长和成功,这则故事可以很好的教育学生,中华的传统美德就是艰苦奋斗,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要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等等。还有很多关于情景带入来进行德育的创境引题,而这些举动会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内驱力。同时端正了学习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在利用故事带入情景激发学生感悟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既要生动有趣,足够吸引人的眼球,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德育价值。
二、踏进生活空间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的最核心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生活即教学,在生活中教给学生知识和道德。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国际事件或国内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发生洪涝时,由于洪水把一些学校的桌椅都冲走,小学生无法在班级上课了,所以我动员向该小学捐献桌椅,每张桌子要配以两把椅子。一共捐献了20张桌子还要捐献多少把椅子才能正好配套呢,教师此时就可以变向转化为一次德育中的算数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的是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增进同学之间友谊”的德育渗透再次又能锻炼学生的算数能力提高学习技能。
三、理论转向实践
数学的教育比较理论和抽象,很多都是需要学生去进行逻辑推理和想象的。比如正方体和三角体等等,而在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并有小组讨论,那么在他们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将德育贯穿之中。比如在讲正方体这一节上,教师先做出一个简单的正方体的模型,然后让学生比猫画虎进行正方体的制作,并且4个人一组进行讨论怎样才能做出一模一样的正方体甚至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来制作正方体。各小组针对各自的困惑和方法展开激烈的讨论,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为后面的展示交流做好了充足准备。而教师在此过程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走动,倾听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心理特征,来为接下来的总结做充分的准备,在邀请小组发言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表扬并且增加德育比如可以夸奖该学生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热爱小组和集体等等这样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师应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
四、教师就是活例
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德育,首先教师自己的德育水平要高,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为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学习的方式很特别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比如教师不喜欢某位同学,那么很可能全班同学都不喜欢这位同学。上述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显性行为,而以身作则则是对德育教育的一种隐性行为,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学校里学生和老师接触是最多的,教师上课时的状态和下课时的状态都会在学生心里形成影响,比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做的记录会影响学生写字,上课时所用到的某种语言会影响学生平日里的交流用语,教师的某个神态和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具有主导的意识,做好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是根本。
另外在教育评价和教育检测环节中,不要因为学生的一个错误或不解批评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利用技巧渗透德育,比如某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但是其团结同学,同学有困难就会伸手帮助别人,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入德育教育从而进行知识教育。教书先教人,意思是教人怎么读书,首先要教人如何做人,同时教人学知识不如教人如何学习知识。两者缺一不可,是德育和教育并举的体现。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的行为举动很关键,要两者结合才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中,不断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从课本到活动,从课堂到学堂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做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有德育的意识,懂得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自身为榜样,以课本和活动为工具,为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黄芳.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41-142.
[2]王玉萍.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67-468.
[3]张统才.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19(26):34.
[4]陈赵寒.小议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20.
[5]曾令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83-184.
[6]贾采林.渗透德育教育助力小学低年级高效数学课堂——以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部分教学实践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127.
- 【发布时间】2020/1/14 23:22:46
- 【点击频次】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