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一、创设情景激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极强的学科,其语言叙述极其枯燥,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应把数学问题趣味化,巧妙的将教材的枯燥知识编成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或游戏,使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同步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安排上,我结合分饼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创设情景,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时打开思维的闸门。
二、主动参与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变得生动、民主,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智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问题,主动探究学习,使思维时时处于不平衡状态,以求新的平衡。
三、直观操演激趣
低年级儿童,他们好说、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让他们看自己表演,自己动手操作,使之达到手到、眼到、心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3-1=2时,为了让学生对减法的数量关系有清楚的认识,我把小鸟图制成了教具,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树上有3只鸟,现在飞走了一只(师取走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学生直观看到还有2只。教师边演示边讲,原有的三只鸟表示总数,飞走的一只表示去掉的部分,树上的2只表示剩下的部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减法就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是多少的道理。这样,利用学具教学分解了难点,减轻了学生畏难情绪,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促进着教学手段的转变与优化,也能从各个方面充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来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内容,以图像、动画或者视频等各种形式来呈现给学生们,化解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找规律》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开展了一项游戏活动,游戏内容的设计与本节课程的内容所对用。首先,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几幅生活中拍摄的照片,然后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寻找出图片中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发言。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变式训练激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刺激所吸引。在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后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我尽量在设计练习题上下功夫,使学生在练习中富有趣味性。如都“8十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开“火车”口算,各组同时进行,从“8+3”开到“8+9”,算错了由下一个学生纠正,看哪组开得最快。然后请最快一组学生谈口算方法。接下来再安排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大家纷纷举手,一个接一个,谈得非常带劲。新旧知识在这里再次得到了衔接。最后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比赛夺红旗,气氛紧张而活泼,大家都在积极思考,检查代表学生做得对不对。学后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驱除了学习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欢乐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是知识最终归宿,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能够充分改善知识灌输教学的枯燥乏味,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与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注重和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操作,实现手脑并用;另一方面,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布置生活探究任务,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最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多边形》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开展了手工实践活动。首先,笔者为学生们每人下发了若干张彩色卡纸,然后让学生们裁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说出这个图形的名称。随后,笔者为学生们展示几组图形,并让学生们再次对卡纸进行裁剪,通过学生们的手工实践,学生们对于多边形的图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切实树立起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运用创设相关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和策略,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最终才能让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地优化。
参考文献:
[1]薛小彦.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甘肃教育,2019(04):117.
[2]郭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华夏教师,2019(04):26.
合作学习的好方式
——小组讨论
四川省苍溪县状元桥小学 文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去把要学的东西发现出来,因为这种发现对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释疑解难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发现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小组讨论是学生与教学过程,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动口、动脑机会多,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修正意见的机会。学生通过互助、互教、互学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学生讨论,并有较为深刻地体会。
一、积极营造小组讨论的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为了合理地划分小组,开展小组讨论,我认真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每个学生的性别、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分类,再根据学生水平高低搭配,四人或二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按学生个子的高矮安排座位。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的讨论。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同学能够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取得进步。通过“竞争上岗、集体评议”的方法,民主地选出一位有责任心、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再通过定期评选“优胜组长”的方法,激励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所以在课堂上,允许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互相争论,允许学生“找岔儿”,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进取、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就会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积极地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从而养成对问题积极探讨质疑和敢于评判的良好习惯,自觉地养成创新意识,进而学会学习,敢于创新。
二、科学地组织小组讨论,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
小组讨论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秩序的开晨。在课堂上,要经常恰当地开展分组讨论,主要抓住四个时机。
(一)复习引入新知识时,通过讨论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要适时引导学生讨论。
要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教师就要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体会知识,而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处直接告诉学生。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学生通过自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才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中的例2:“25×16=?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道题我们可以利用哪些已学过的知识,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自己发现25×16=?有几种算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同学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讨论学习当中去。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反馈出四种不同的算法:
l、25×16=25×4×4=100×4=400
2、25×16=25×2×8=50×8=400
3、25×16=25×8×2=200×2=400
4、25×16=5×5×16=5×(5×16)=5×80=400
这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简 便算法,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活。
(三)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要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使人人动口、动手、动脑,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才会对知识掌握得牢而活,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将大大加强。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用若干个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分别摆三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板要求学生动手摆完后,填写下表:
长方形 |
沿着长边 摆 放 |
沿沿宽边 摆 放 |
一共摆的 个 数 |
面 积 |
长3厘米 宽2厘米 |
( )个 |
( )个 |
( )个 |
( )平方厘米 |
长6厘米 宽4厘米 |
( )个 |
( )个 |
( )个 |
( )平方厘米 |
长5厘米 宽3厘米 |
( )个 |
( )个 |
( )个 |
( )平方厘米 |
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组织小组讨论: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各小组通过互相提问修正,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用长乘以宽可以计算它的面积。这样,同学之间各抒己见,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不仅使
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学习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要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数学问题经常会遇见一题多解的情况,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乐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找出如下几种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两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再减去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列式为:4×4×2-2×2×2
(2)直接算出两个 的面积。
面积加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列式为:4×4+2×2×2
(3)图形手工搬家。把右边1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搬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形的位置,涂色部分的面积就是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加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可见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大展其才的机会。
三、及时点拨,画龙点睛,促进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师既是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拔,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层次性的点拔问题。由浅人深,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改革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恰当地掌握好讨论时机,学生的智慧潜能就会不断地层现出来。这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发布时间】2020/10/15
- 【点击频次】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