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必须德智双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更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发挥德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新课标把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与其他目标同等重要的目标。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德为首”是我们习惯做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是我们发挥数学育人的有效方式。从现行教材看,也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非常有利的内在思想性,表现出科学和思想性的统一性,这给我们实施德育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一)挖掘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元素。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编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时代感强,或多或少地编入了反映新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事物和生动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及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我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要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样的激动人心的材料呈现,让学生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含有的哲学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二、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德育联系教材。德育内容的实施,应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来决定,而且要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教材的讲授来进行,是德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产生了 一股爱国热情,纷纷表示为保护地球母亲,为人类千秋万代的生存和发展,决心奉献出一颗赤诚的心。
(二)德育联系现实。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通过在知识点的教学中渗透,就能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学中抓住一题一例、一图一表,就可以德育智双育。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2亿人可以节约12亿粒米,重量是2970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2970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210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改革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三)寓德育于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只能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的时间或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就有必要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数学史料,讲数学家故事,办数学专栏,介绍数学在最新科技成果中的应用,或者组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后,我设计“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交往的能力。又如:教完第十册《简单的统计》后,我让学生回家把最近学校举行的体操比赛各班的得分情况制成统计表,当他们在向我汇报统计结果时,有的学生竟因本班的成绩只得第二而伤心落泪。
总之,有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德育的支撑。因为积极的思想才能助推我们前进的动力。作为“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挖掘资源施教和遇水搭桥式的借题发挥施教策略,尽可能地开展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实现浸染和教育的作用,从而实现“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欣华,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J].新课程,2014年。
[2]王成楼,让“德育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绽放[J].新课程导学,2015年。
[3]庄金燕,德育之花绽放课堂——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新课标把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与其他目标同等重要的目标。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德为首”是我们习惯做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是我们发挥数学育人的有效方式。从现行教材看,也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非常有利的内在思想性,表现出科学和思想性的统一性,这给我们实施德育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一)挖掘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元素。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编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时代感强,或多或少地编入了反映新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事物和生动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及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我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要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样的激动人心的材料呈现,让学生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含有的哲学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二、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德育联系教材。德育内容的实施,应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来决定,而且要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教材的讲授来进行,是德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产生了 一股爱国热情,纷纷表示为保护地球母亲,为人类千秋万代的生存和发展,决心奉献出一颗赤诚的心。
(二)德育联系现实。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通过在知识点的教学中渗透,就能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学中抓住一题一例、一图一表,就可以德育智双育。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2亿人可以节约12亿粒米,重量是2970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2970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210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改革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三)寓德育于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只能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的时间或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就有必要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数学史料,讲数学家故事,办数学专栏,介绍数学在最新科技成果中的应用,或者组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后,我设计“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交往的能力。又如:教完第十册《简单的统计》后,我让学生回家把最近学校举行的体操比赛各班的得分情况制成统计表,当他们在向我汇报统计结果时,有的学生竟因本班的成绩只得第二而伤心落泪。
总之,有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德育的支撑。因为积极的思想才能助推我们前进的动力。作为“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挖掘资源施教和遇水搭桥式的借题发挥施教策略,尽可能地开展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实现浸染和教育的作用,从而实现“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欣华,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J].新课程,2014年。
[2]王成楼,让“德育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绽放[J].新课程导学,2015年。
[3]庄金燕,德育之花绽放课堂——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
- 【发布时间】2019/2/20 14:04:27
- 【点击频次】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