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授课时,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更加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因此,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让他们在新课程开启之前先学会自主预习,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再对他们的预习成果加以分析与探究,针对作业中的不足之处,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这样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预习;重要性;现状
新课改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本着学生主体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度原则,深入分析当前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预习作业布置、合理利用批注、加强监督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效率。
一、何为预习
预习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然而何为预习?就这一问题笔者曾进行过调查,反馈的信息也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对这一问题未曾进行过深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理解“预习”的内涵,才能更为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1.对受教育者来说
(1)预习是一种铺垫的过程
显然预习是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前奏、是一种铺垫过程。对新知识有了相应的了解之后,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在课堂上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听讲,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预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预习是一种铺垫的过程,铺垫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生预习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需要自主探索,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加以鉴别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自己去发现,去归纳,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学习主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锻炼的过程。
2.对施教者来说
(1)预习是一种有效指导的过程
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不多,语言能力不强,独立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无法一蹴而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对象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地指导,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语文工作的重点。
(2)预习是一种预测的过程
对于施教者说,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它对学生起着指引的作用,也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起着连接课堂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因此,施教者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
二、如何指导预习
1.培养预习习惯
学生预习就正如老师备课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老师曾做过实验,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不要求预习,另一部分要求预习,并作了预习方法的指导。几周后,两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有了明显的差距。认真预习课文内容的同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则较强,学习热情也较为高涨。由于课前认真预习了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比较来说没有预习的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弱。这一实验证明了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高年级的学生应当预习,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当如此。但是实行初期也要采取较强硬的措施,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前提下,为确保学生预习行为能长期高效地坚持下去,这样到了学期后段,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把预习行为内化成一种学习需要。
2.要求学生完成读书预习任务
读书是预习活动以及终身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顺利的完成读书的预习,才能够在预习过程当中扫清首要障碍,为阅读学习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前预习活动当中,要完成的读书任务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而当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到达了一个熟悉的程度,在接下来的预习活动当中就会极为顺畅,并为预习和实际学习活动提供保障。读书需要贯穿于课前预习的全过程,但是很多学生会忽视读书这一环节,也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仍然不能够顺畅的完成阅读。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好读的方法。课前预习当中的读书主要包括朗读和默读这两个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初步接触文章时选用默读的方法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比方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的人物、描绘的场景、抒发的情感等,获得全文的初步印象。另外利用默读的方法找出生字词,画出喜欢的句子,并做好一定的注解,为深入学习文章打下基础。当学生突破了文章生字词之后,就能够大声进行朗读了,而朗读能够让学生的文章理解以及记忆得到强化。初次朗读要读通读顺,二次朗读要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三次朗读要把握文章结构与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预习活动
预习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能够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预习任务。第一,培养学生预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预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断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加自觉主动的完成课文的预习。教师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法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特点。
4.学会对文章进行标注
学生预习时所产生的各种疑问以及自我的一些想法都可以通过标注体现出来,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给学生提出一些预习建议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批注这个好方法,能够在预习时保留自己的疑问并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就能够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如此便可以深层掌握课本知识,及时提出自己的疑惑,也能够加深对问题的印象,下次再遇到时便能够迎刃而解了。
5.对预习情况进行简单抽查
检查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预习任务的紧张程度,从而确保学生对于预习任务的完成度。因此,对预习情况进行简单抽查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忽视预习这项作业,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对于完成的同学,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而未完成的同学可以稍微惩罚一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视与热情,也能够确保学生下一次认真完成预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并且让他们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预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老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该重视预习任务的关键程度,了解它的优势所在,并根据班上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布置预习任务并加以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开启高效的学习课堂,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预习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8).
[2]郭宝琳.浅谈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J].新课程(中学),2012(0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预习;重要性;现状
新课改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本着学生主体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度原则,深入分析当前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预习作业布置、合理利用批注、加强监督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效率。
一、何为预习
预习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然而何为预习?就这一问题笔者曾进行过调查,反馈的信息也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对这一问题未曾进行过深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理解“预习”的内涵,才能更为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1.对受教育者来说
(1)预习是一种铺垫的过程
显然预习是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前奏、是一种铺垫过程。对新知识有了相应的了解之后,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在课堂上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听讲,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预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预习是一种铺垫的过程,铺垫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生预习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需要自主探索,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加以鉴别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自己去发现,去归纳,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学习主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锻炼的过程。
2.对施教者来说
(1)预习是一种有效指导的过程
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不多,语言能力不强,独立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无法一蹴而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对象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地指导,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语文工作的重点。
(2)预习是一种预测的过程
对于施教者说,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它对学生起着指引的作用,也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起着连接课堂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因此,施教者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
二、如何指导预习
1.培养预习习惯
学生预习就正如老师备课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老师曾做过实验,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不要求预习,另一部分要求预习,并作了预习方法的指导。几周后,两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有了明显的差距。认真预习课文内容的同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则较强,学习热情也较为高涨。由于课前认真预习了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比较来说没有预习的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弱。这一实验证明了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高年级的学生应当预习,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当如此。但是实行初期也要采取较强硬的措施,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前提下,为确保学生预习行为能长期高效地坚持下去,这样到了学期后段,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把预习行为内化成一种学习需要。
2.要求学生完成读书预习任务
读书是预习活动以及终身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顺利的完成读书的预习,才能够在预习过程当中扫清首要障碍,为阅读学习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前预习活动当中,要完成的读书任务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而当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到达了一个熟悉的程度,在接下来的预习活动当中就会极为顺畅,并为预习和实际学习活动提供保障。读书需要贯穿于课前预习的全过程,但是很多学生会忽视读书这一环节,也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仍然不能够顺畅的完成阅读。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好读的方法。课前预习当中的读书主要包括朗读和默读这两个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初步接触文章时选用默读的方法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比方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的人物、描绘的场景、抒发的情感等,获得全文的初步印象。另外利用默读的方法找出生字词,画出喜欢的句子,并做好一定的注解,为深入学习文章打下基础。当学生突破了文章生字词之后,就能够大声进行朗读了,而朗读能够让学生的文章理解以及记忆得到强化。初次朗读要读通读顺,二次朗读要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三次朗读要把握文章结构与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预习活动
预习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能够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预习任务。第一,培养学生预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预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断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加自觉主动的完成课文的预习。教师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法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特点。
4.学会对文章进行标注
学生预习时所产生的各种疑问以及自我的一些想法都可以通过标注体现出来,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给学生提出一些预习建议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批注这个好方法,能够在预习时保留自己的疑问并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就能够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如此便可以深层掌握课本知识,及时提出自己的疑惑,也能够加深对问题的印象,下次再遇到时便能够迎刃而解了。
5.对预习情况进行简单抽查
检查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预习任务的紧张程度,从而确保学生对于预习任务的完成度。因此,对预习情况进行简单抽查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忽视预习这项作业,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对于完成的同学,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而未完成的同学可以稍微惩罚一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视与热情,也能够确保学生下一次认真完成预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并且让他们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预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老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该重视预习任务的关键程度,了解它的优势所在,并根据班上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布置预习任务并加以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开启高效的学习课堂,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预习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8).
[2]郭宝琳.浅谈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J].新课程(中学),2012(02).
- 【发布时间】2019/2/20 14:05:46
- 【点击频次】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