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 刘 颖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前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学习具有生活化、应用化、形象化等特点,知识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让学生敏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巨大。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求,从问题意识的建立到发展等多角度讨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所谓问题意识,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在认知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或疑问,并且产生怀疑、探索等情绪的心理意识状态。从根本上说,疑问是产生求知欲、推动科学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创新活动教育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由此可见,在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今后学习发展具有奠基意义。而传统小学数学是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知识,缺乏思考过程。将问题意识培养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一种颠覆,体现了由规律认识事物到由事物认识规律的根本转变。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探索的重点。
  一、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1、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同学提问,对教材提问。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过于严格,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提问的空间。比如,在进行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法》一课分桃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剪纸,剪出桃子实物分发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孙悟空摘了好多桃子,猪八戒很想吃,于是孙悟空就给猪八戒分桃子,桃子太多吃不完,于是悟空跟八戒说,一天给你2个桃子吧!八戒不开心,孙悟空灵机一动说道,那给你10个,你吃5天好吗?八戒抱着10个桃子笑了,孙悟空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呢?”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的本质,10个桃子分5天也是一天吃2个,只是一下子拿到手的多了。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自主能力大大加强,在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要问”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就是要求教师精心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引起学生概念上的冲突,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学生学习每个知识点,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深入地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些“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问题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搭建交流共享平台,使学生乐问创新 
  课堂内的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好问题不流失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让把课堂上言有未尽的问题或
  者有价值的问题在本子上写下来,形式不限,只要写清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与其他同学的想法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就行。这样不拘泥于形式札记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和问题意识,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乐于交流、资源共享”浓浓的数学学习氛围。
  以上举措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在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探索精神。 
  • 【发布时间】2019/2/20 14:06:26
  • 【点击频次】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