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的估算教学设计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数学中的估算是与实际生活最为贴近的一项教学内容,新课标也强调了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小 学生数学估算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其自身的数学素养。然而,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小学 数学估算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求小学的数学教师能在教学中有所改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探讨
新课改后,估算教学首次明确进入我国数学课程。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必须紧密结合培养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策略和养成 估算的习惯,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考 意识,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当 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 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合理引导学生进入估算情境,选择应用估算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合理选择应用估算方法,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决定使用精算或者估算。一般来看,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会选择运用精算的方法,这种精算方式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必须创设相应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想到使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并且了解到估算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意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天哥哥去超市买食品,他一共带了20元钱,他买了5.6元钱的面包、12.8元钱的水果以及1.5元钱的糖果。”那么学生在遇到这种题目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首先,了解哥哥带的钱是否足够;其次,在售货员在收银机中输入商品价钱之后,告诉哥哥应该支付多少钱?当遇到这种数学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考虑估算和精算两种方式,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方式,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需要得出准确结果,所以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二、利用学生的数感,促进估算策略的形成
估算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感的重要意义,而这些意义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而必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 “估算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估算目的、解决问题,在估算过程中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问题,采用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
案例:计算2345-98时,学生在2345-100之后弄不清是再加2还是再减2.针对这种情况,可根据最低位估算进行确定。两数差的个位是“7”,简算时2345-100=2245,差的个位是“5”,此时应加2,差的个位才是“7”,若再减2则差的个位变为“3”。因此,正确的方法应是: 2345-98=2345-100+2=2247。
案例:如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竖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策略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26×32、14×22、18×24、34×32、28×19、37×21、谁的结果等于532?如果不计算,你能根据估算进行判断吗?在个人思考,交流讨论中学生发现,这道题有两种解决策略:一是:哪个算式的结果在500~600之间, 26×32 估计 750多,14×22估计300多,18×24 估计比500少,34×32估计900多,28×19估计比600少 ,37×21估计700多,从中看出28×19的积最接近532 ,然后通过计算进行确定。二是看那个算式的积的个位数是2。26×32 18×24 28×19,再根据十位上的积缩小范围,从中看出28×19的积最接近532 ,然后通过计算进行确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数字的观察,凭着对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利用估算,不仅判断出结果是什么,促进了估算策略的形成,而且在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200千克海水可盛产盐3千克,平均每千克海水可产盐几千克?平均每产一千克盐需几千克海水?”两个问题只能是这两种得数:200÷3=66又2/3(千克),3÷200=3/200(千克),解这类题,对一般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容易混淆,如果根据实际经验这样估算,一千克海水所产的盐肯定很少的,不到一千克,则问题的答案应是3/200千克,要产一千克盐所需的海水一定很多,则第二问题的答案应是66又2/3千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 计算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 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 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二年级的加、减法估算中,通过一个模拟的购物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出示十余 种商品的价钱,每组发一张 50 元、70 元、80 元、100 元不等的购物卡,任意购物。要求记录下每张购物卡最多可以购得哪些商品, 看哪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的购物方案。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 了估算的方法。比如: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 4 米 50 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 48.6 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5 千米 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 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通过估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和规律,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四、鼓励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估算和笔算是相互印证的,当笔算得数在估算的范围内,表明估算与笔算都可能正确的;如果笔算的结果与估算不一致,表明估算和笔算至少有一种发生了错误,应该及时检查和改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鼓励学生用估算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笔算的准确率。 如:在三年级人教版中有这样的题: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昆明至大理有517千米,大理到丽江长多少千米?学生可以在笔算后再进行估算验证,把517看作500,348看作350,500-350=150,所以大理到丽江大约150千米,然后再与笔算的结果进行对照来判断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当然,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和多指导一些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探讨
新课改后,估算教学首次明确进入我国数学课程。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必须紧密结合培养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策略和养成 估算的习惯,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考 意识,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当 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 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合理引导学生进入估算情境,选择应用估算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合理选择应用估算方法,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决定使用精算或者估算。一般来看,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会选择运用精算的方法,这种精算方式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必须创设相应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想到使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并且了解到估算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意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天哥哥去超市买食品,他一共带了20元钱,他买了5.6元钱的面包、12.8元钱的水果以及1.5元钱的糖果。”那么学生在遇到这种题目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首先,了解哥哥带的钱是否足够;其次,在售货员在收银机中输入商品价钱之后,告诉哥哥应该支付多少钱?当遇到这种数学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考虑估算和精算两种方式,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方式,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需要得出准确结果,所以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二、利用学生的数感,促进估算策略的形成
估算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感的重要意义,而这些意义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而必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 “估算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估算目的、解决问题,在估算过程中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问题,采用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
案例:计算2345-98时,学生在2345-100之后弄不清是再加2还是再减2.针对这种情况,可根据最低位估算进行确定。两数差的个位是“7”,简算时2345-100=2245,差的个位是“5”,此时应加2,差的个位才是“7”,若再减2则差的个位变为“3”。因此,正确的方法应是: 2345-98=2345-100+2=2247。
案例:如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竖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策略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26×32、14×22、18×24、34×32、28×19、37×21、谁的结果等于532?如果不计算,你能根据估算进行判断吗?在个人思考,交流讨论中学生发现,这道题有两种解决策略:一是:哪个算式的结果在500~600之间, 26×32 估计 750多,14×22估计300多,18×24 估计比500少,34×32估计900多,28×19估计比600少 ,37×21估计700多,从中看出28×19的积最接近532 ,然后通过计算进行确定。二是看那个算式的积的个位数是2。26×32 18×24 28×19,再根据十位上的积缩小范围,从中看出28×19的积最接近532 ,然后通过计算进行确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数字的观察,凭着对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利用估算,不仅判断出结果是什么,促进了估算策略的形成,而且在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200千克海水可盛产盐3千克,平均每千克海水可产盐几千克?平均每产一千克盐需几千克海水?”两个问题只能是这两种得数:200÷3=66又2/3(千克),3÷200=3/200(千克),解这类题,对一般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容易混淆,如果根据实际经验这样估算,一千克海水所产的盐肯定很少的,不到一千克,则问题的答案应是3/200千克,要产一千克盐所需的海水一定很多,则第二问题的答案应是66又2/3千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 计算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 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 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二年级的加、减法估算中,通过一个模拟的购物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出示十余 种商品的价钱,每组发一张 50 元、70 元、80 元、100 元不等的购物卡,任意购物。要求记录下每张购物卡最多可以购得哪些商品, 看哪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的购物方案。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 了估算的方法。比如: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 4 米 50 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 48.6 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5 千米 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 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通过估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和规律,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四、鼓励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估算和笔算是相互印证的,当笔算得数在估算的范围内,表明估算与笔算都可能正确的;如果笔算的结果与估算不一致,表明估算和笔算至少有一种发生了错误,应该及时检查和改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鼓励学生用估算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笔算的准确率。 如:在三年级人教版中有这样的题: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昆明至大理有517千米,大理到丽江长多少千米?学生可以在笔算后再进行估算验证,把517看作500,348看作350,500-350=150,所以大理到丽江大约150千米,然后再与笔算的结果进行对照来判断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当然,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和多指导一些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 【发布时间】2019/2/20 14:06:51
- 【点击频次】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