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心理动因 激发作文兴趣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从调动内在心理动因入手,是激发儿童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心理;激发;积累;提高;运用;兴趣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学生对写作产生“愁、怕、厌”等心理,怕作文成了大部分学生的通病。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消除学生在作文上的心理障碍,如何吸引孩子们乐于作文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从调动内在心理动因入手,是激发儿童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们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练笔,写出来的文章也具有真情实感。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依循儿童心理规律,注意激发儿童作文兴趣,有良好的效果。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自信
要使学生对写作文感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拥有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要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教师必须要处处留心。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一个好的段落,一个好的句子,哪怕是一个好的词语,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语文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调动他们的写作自信。我认为,多鼓励学生“写心中事”,能激发写作自信。让学生平常怎么说,写作时就怎么说;学生作文并不是要求写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细微小事,通过文字把其中的真情表达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同时,写作时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想,语文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情感所至,悲喜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就能激发写作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利用爱动、好奇的心理,激发作文兴趣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爱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小学生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做一做,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情材料,能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几年来,我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小学生们去欣赏江河林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雾云雾的奇妙变幻,去领略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在观赏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运用定点、动点、散点的方法,横看纵观,多角度观察,边玩边观察边说说写写。把美在哪,为什么这么美,说出来,然后写下来。欢乐的游戏活动,多彩的晚会表演,耳闻目睹的新人新事,丰富多彩的课后生活,教师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感受。孩子们在这无穷乐趣的课外天地里,那好玩,爱动,好奇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在兴奋的状态中,指导即兴作文,立刻争相口述。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的手写自己的口。一篇篇富有童趣、不落俗套,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就这样从孩子们的笔下走出来了。
三、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热情
要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启用生活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诸如学校体育运动会、诗歌朗诵比寒、辩论赛乃至上一节生动的班会课或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进周记里。开始时,内容不要硬性规定是什么内容,只要学生写出来,哪怕是一个字,都应该给与肯定。只要学生一开始时由不会写,不愿意写,到了能写,有东西可写时,再适当地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办到的要求,循序渐进,就会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积累生活素材的目的。
四、运用效率循环原理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保证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忽视了效率循环这一原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它的即刻结果控制。即一个人的行为努力可以因它的结果的好坏而增加、减少或终止。如果行为努力可以得到有效的结果,那么这种行为努力继续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就间断或终止。这就是效率循环的原理。
效率循环可分为有效率循环和无效率循环,当一个人的行为努力得到有效的结果后,有效的结果又会激励人继续产生行为努力,这样循环不已,形成上升的螺旋效果,即为有效率循环。反之,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无效的结果后,这无效的结果就会阻止人的行为努力的继续发展,这样下去,形成急速的螺旋效果,即为无效率循环。
作文教学中,利用有效率循环原理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以达到事倍功半之效,可以保证学生的作文行为在努力后产生有效结果及有好的收获,这一过程可简述为:努力作文 → 获得成功 → 再努力作文 → 再获得成功。这样才真正使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激发并保持下去。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重视学生的作文行为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作文所产生的结果(或收获)。而那种大而空的目标,对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题目难易程度不加以选择、设计、筛选和分析,一味强调多写,一天一练,天天日记等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忽视写前指导和写后修改提高的做法,只能使师生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为此,作文教学应遵循效率循环原则。即:老师出题(学生也可) → 老师指导(学生可提建议或观点)→学生作文 → 老师阅读 (学生也可)→ 老师讲评 (学生也可)→ 学生自改(他改)或重写(补救训练)。此环节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讲评而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认识提高了,思路拓宽了,技法也进步了)。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写一遍,作文质量肯定较前次大有提高。这时教师还可对部分学生的作文作最后的加工润色或点拨,并让大家学习学习或推荐到他处作宣传,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成功后所带来的快感,也使学生的作文行为得以进一步激活,其实效性显而易见,那种厌恶作文和逃避作文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当然,学生作文是用书面语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通过上述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每个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着情感的宣泄。他们会把心中最美的一面表达出来,也会把教师不能观察到的心理动向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还可以因学生的心理表现而设置作文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兴趣永存,也许未来的作家就会在你的教化中产生。
关键词:心理;激发;积累;提高;运用;兴趣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学生对写作产生“愁、怕、厌”等心理,怕作文成了大部分学生的通病。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消除学生在作文上的心理障碍,如何吸引孩子们乐于作文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从调动内在心理动因入手,是激发儿童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们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练笔,写出来的文章也具有真情实感。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依循儿童心理规律,注意激发儿童作文兴趣,有良好的效果。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自信
要使学生对写作文感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拥有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要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教师必须要处处留心。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一个好的段落,一个好的句子,哪怕是一个好的词语,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语文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调动他们的写作自信。我认为,多鼓励学生“写心中事”,能激发写作自信。让学生平常怎么说,写作时就怎么说;学生作文并不是要求写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细微小事,通过文字把其中的真情表达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同时,写作时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想,语文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情感所至,悲喜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就能激发写作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利用爱动、好奇的心理,激发作文兴趣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爱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小学生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做一做,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情材料,能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几年来,我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小学生们去欣赏江河林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雾云雾的奇妙变幻,去领略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在观赏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运用定点、动点、散点的方法,横看纵观,多角度观察,边玩边观察边说说写写。把美在哪,为什么这么美,说出来,然后写下来。欢乐的游戏活动,多彩的晚会表演,耳闻目睹的新人新事,丰富多彩的课后生活,教师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感受。孩子们在这无穷乐趣的课外天地里,那好玩,爱动,好奇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在兴奋的状态中,指导即兴作文,立刻争相口述。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的手写自己的口。一篇篇富有童趣、不落俗套,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就这样从孩子们的笔下走出来了。
三、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热情
要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启用生活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诸如学校体育运动会、诗歌朗诵比寒、辩论赛乃至上一节生动的班会课或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进周记里。开始时,内容不要硬性规定是什么内容,只要学生写出来,哪怕是一个字,都应该给与肯定。只要学生一开始时由不会写,不愿意写,到了能写,有东西可写时,再适当地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办到的要求,循序渐进,就会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积累生活素材的目的。
四、运用效率循环原理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保证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忽视了效率循环这一原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它的即刻结果控制。即一个人的行为努力可以因它的结果的好坏而增加、减少或终止。如果行为努力可以得到有效的结果,那么这种行为努力继续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就间断或终止。这就是效率循环的原理。
效率循环可分为有效率循环和无效率循环,当一个人的行为努力得到有效的结果后,有效的结果又会激励人继续产生行为努力,这样循环不已,形成上升的螺旋效果,即为有效率循环。反之,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无效的结果后,这无效的结果就会阻止人的行为努力的继续发展,这样下去,形成急速的螺旋效果,即为无效率循环。
作文教学中,利用有效率循环原理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以达到事倍功半之效,可以保证学生的作文行为在努力后产生有效结果及有好的收获,这一过程可简述为:努力作文 → 获得成功 → 再努力作文 → 再获得成功。这样才真正使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激发并保持下去。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重视学生的作文行为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作文所产生的结果(或收获)。而那种大而空的目标,对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题目难易程度不加以选择、设计、筛选和分析,一味强调多写,一天一练,天天日记等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忽视写前指导和写后修改提高的做法,只能使师生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为此,作文教学应遵循效率循环原则。即:老师出题(学生也可) → 老师指导(学生可提建议或观点)→学生作文 → 老师阅读 (学生也可)→ 老师讲评 (学生也可)→ 学生自改(他改)或重写(补救训练)。此环节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讲评而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认识提高了,思路拓宽了,技法也进步了)。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写一遍,作文质量肯定较前次大有提高。这时教师还可对部分学生的作文作最后的加工润色或点拨,并让大家学习学习或推荐到他处作宣传,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成功后所带来的快感,也使学生的作文行为得以进一步激活,其实效性显而易见,那种厌恶作文和逃避作文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当然,学生作文是用书面语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通过上述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每个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着情感的宣泄。他们会把心中最美的一面表达出来,也会把教师不能观察到的心理动向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还可以因学生的心理表现而设置作文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兴趣永存,也许未来的作家就会在你的教化中产生。
- 【发布时间】2019/2/20 14:07:53
- 【点击频次】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