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有教育,就有学困生现象的存在。因为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创新学困生转化策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既有现实基础上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成绩差的学生,原来称差生,现在叫学困生,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更体现人们对暂时落后学生的关爱与不放弃,在行动上,化爱为理解、宽恕,投入大量精力辅导学困生,帮助他们走出“学困区”、度过“学困时”。学困生的出现,是班级授课制以统一教学模式应万人接受的教育方式所致,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从这种角度说,学困生是这种不科学教育方式下的产物,(当然也有本人个体原因)作为教师,要尽量避短扬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数学学习困境。
一、运用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直接诱因,有了浓厚兴趣,才有追逐的不懈动力。因此,要转化学困生,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兴趣从何而来?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利用小学生向师性强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施教的老师,才可能爱上其所教学科,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如何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数学呢?首先要让他们接受你、信任你、喜欢你。古人说得好,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尊重,更需要教师在情感上关爱他们,在人格上平等、不歧视他们。因此,教师要主动走进学困生心灵,与他们做知心朋友,让其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另外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受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来。
二、加强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
学困生从日常表现来看,不仅缺乏学习兴趣,还存在学习方法欠缺的问题。实践中我们也知道,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很盲目的,一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看书时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看不做或很少做;还有部分学生只做不想,有时候题目意思还没有弄清楚就动手做,只为做题而做题,很少对题型和解法进行归类总结。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教师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从这课前预习、上课听课、养成多思多问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整理纠错笔记等方面加强培养。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集体温暖
新课改中,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摸清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等情况,把他们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整体的教学目标的预设中,注意梯度性。上课时,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分组时要把他们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中去,以优带差,以优助差。同时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提出稍难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为了达到整个小组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讨论,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了他们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也赋予了他们责任和义务,并能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产生内驱力。这样做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达到了分层教学帮助他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每个组内成员都感受到了自己角色的重要性,集体成功也让学困生看到希望,感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更加努力,积极参与到集体合作学习中去,在组内共同进步中感受集体温暖、集体幸福。
四、在坚持查缺补漏中多给课余辅导
多数学困生学习差的原因是数学基础差,导致后来的学习听不懂、跟不上。因此,老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后多给学困生帮助和辅导。如我班有几个学困生,“比多比少”问题弄不明白,导致这类应用题无法解决,我就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帮助他们补习梳理,平时除了每天关注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每个星期还定期给学困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查缺补漏,并持之以恒,使他们逐步跟上后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使他们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进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五、降低作业要求
数学,缺少不了作业,作业是内化学生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有效培养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差距,分层次,不搞“一刀切”。对于学困生,我们应针对学力设计、布置作用,适时降低作业难度,减小作业要求,注意引导学困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和思维方法。我们知道,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抓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搞高质量,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对转化学困生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有教育就有学困生,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关爱学困生,帮助他们走出“学困区”,既是一个长期的辅导过程,又是一个考验教师育人能力的现实课题,需要大爱,需要精力,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入手,增强他们爱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小进步,获得大提升,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军,探究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策略[J].俪人:教师,2014年。
[2]刘丰华,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知识-力量,2018年。
[3]萨其仁贵,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青少年日记,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成绩差的学生,原来称差生,现在叫学困生,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更体现人们对暂时落后学生的关爱与不放弃,在行动上,化爱为理解、宽恕,投入大量精力辅导学困生,帮助他们走出“学困区”、度过“学困时”。学困生的出现,是班级授课制以统一教学模式应万人接受的教育方式所致,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从这种角度说,学困生是这种不科学教育方式下的产物,(当然也有本人个体原因)作为教师,要尽量避短扬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数学学习困境。
一、运用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直接诱因,有了浓厚兴趣,才有追逐的不懈动力。因此,要转化学困生,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兴趣从何而来?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利用小学生向师性强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施教的老师,才可能爱上其所教学科,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如何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数学呢?首先要让他们接受你、信任你、喜欢你。古人说得好,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尊重,更需要教师在情感上关爱他们,在人格上平等、不歧视他们。因此,教师要主动走进学困生心灵,与他们做知心朋友,让其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另外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受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来。
二、加强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
学困生从日常表现来看,不仅缺乏学习兴趣,还存在学习方法欠缺的问题。实践中我们也知道,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很盲目的,一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看书时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看不做或很少做;还有部分学生只做不想,有时候题目意思还没有弄清楚就动手做,只为做题而做题,很少对题型和解法进行归类总结。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教师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从这课前预习、上课听课、养成多思多问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整理纠错笔记等方面加强培养。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集体温暖
新课改中,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摸清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等情况,把他们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整体的教学目标的预设中,注意梯度性。上课时,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分组时要把他们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中去,以优带差,以优助差。同时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提出稍难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为了达到整个小组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讨论,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了他们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也赋予了他们责任和义务,并能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产生内驱力。这样做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达到了分层教学帮助他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每个组内成员都感受到了自己角色的重要性,集体成功也让学困生看到希望,感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更加努力,积极参与到集体合作学习中去,在组内共同进步中感受集体温暖、集体幸福。
四、在坚持查缺补漏中多给课余辅导
多数学困生学习差的原因是数学基础差,导致后来的学习听不懂、跟不上。因此,老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后多给学困生帮助和辅导。如我班有几个学困生,“比多比少”问题弄不明白,导致这类应用题无法解决,我就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帮助他们补习梳理,平时除了每天关注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每个星期还定期给学困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查缺补漏,并持之以恒,使他们逐步跟上后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使他们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进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五、降低作业要求
数学,缺少不了作业,作业是内化学生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有效培养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差距,分层次,不搞“一刀切”。对于学困生,我们应针对学力设计、布置作用,适时降低作业难度,减小作业要求,注意引导学困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和思维方法。我们知道,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抓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搞高质量,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对转化学困生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有教育就有学困生,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关爱学困生,帮助他们走出“学困区”,既是一个长期的辅导过程,又是一个考验教师育人能力的现实课题,需要大爱,需要精力,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入手,增强他们爱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小进步,获得大提升,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军,探究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策略[J].俪人:教师,2014年。
[2]刘丰华,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知识-力量,2018年。
[3]萨其仁贵,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青少年日记,2018年。
- 【发布时间】2019/2/20 14:11:45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