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的基础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一直在认真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等方面,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要求学生做到推陈出新,不能默守陈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笔者将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好兴趣引导学生创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也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新奇感, 它是创新的内在动机,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更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和提高。卡特看见开水顶开了水壶盖, 从而发现了“ 蒸汽机” ,这正是源于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着创新可塑性极强的学生, 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给学生故设障碍, “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 乌鸦该怎么办呢”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 有的学生想到“ 乌鸦把瓶子衔到一个没有关严的水龙头下把水瓶滴满” , 有的学生想到“ 乌鸦发现旁边有一根被人扔弃的吸管” 等等, 就在这样的积极思考七嘴八舌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给学生提供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小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力转换成一种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象。比如: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来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思维的方式有多种。比如,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这种方式在学习古诗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在读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将大脑中所形成的画面画出来,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又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比如将音乐融入语文,运用音乐启发想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在放课文录音的同时,可以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听完后,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学习方式中进行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获得实效。多媒体在教学中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探索语文知识,使他们深入课文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有效掌握课文内容。多媒体设计的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他们能充分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 自然 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语文教师要更加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语文能力。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创新教育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要求学生做到推陈出新,不能默守陈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笔者将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好兴趣引导学生创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也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新奇感, 它是创新的内在动机,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更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和提高。卡特看见开水顶开了水壶盖, 从而发现了“ 蒸汽机” ,这正是源于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着创新可塑性极强的学生, 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给学生故设障碍, “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 乌鸦该怎么办呢”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 有的学生想到“ 乌鸦把瓶子衔到一个没有关严的水龙头下把水瓶滴满” , 有的学生想到“ 乌鸦发现旁边有一根被人扔弃的吸管” 等等, 就在这样的积极思考七嘴八舌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给学生提供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小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力转换成一种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象。比如: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来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思维的方式有多种。比如,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这种方式在学习古诗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在读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将大脑中所形成的画面画出来,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又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比如将音乐融入语文,运用音乐启发想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在放课文录音的同时,可以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听完后,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学习方式中进行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获得实效。多媒体在教学中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探索语文知识,使他们深入课文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有效掌握课文内容。多媒体设计的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他们能充分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 自然 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语文教师要更加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语文能力。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创新教育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 【发布时间】2019/2/20 14:12:33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