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易错题”分析与对策

 

【作者】 刘远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及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题时,许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正确的解答一些易错题,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利于他们数学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典型易错题进行分析,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典型易错题;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水平较差,思维能力较弱,这就使得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学生不在同一种题型中再次出现错误。下文就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易错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策略。 
  一、小学学生数学易错题出现的原因
  1.学生粗心大意,在审题上错误频出 认真、仔细的审题是学生进行高效解题的重要前提。很多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往往会因为自己的马虎大意而忽略了题目中所隐含的解题条件或为有效的理解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导致解题思路出现偏差,解题结果出错。例如在“相遇问题”有关知识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等词语的表述在理解上有所不足,从而导致解题时错误不断。又例如解“现需制作一个高15cm、底部半径5cm的圆柱形铁桶,请问需要多少cm2铁皮”一题时,学生多会忽略铁桶是否有盖这一隐形条件,从而导致少解、漏解的情况出现。
  2.数学学科的特殊性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更多地体现出了抽象性的特点,相关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的,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心理学研究证明,前期学习与后期学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前期学习的知识对后期学习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叫作前摄抑制;反之,后期学习的知识对前期学习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叫作后摄抑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对某一数学概念或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下,学生在相关数学问题的处理和解答中显得比较僵化和不够准确。这也从某一方面要求教师应有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影响,进而更为准确地帮助学生改掉学习中存在的错误。
  3.习惯出错 
  错例:“一根绳子长18米,另一根长8米,两根共多长? 
  18+8=26(长),答:两根绳子共26长。
  分析:单位名称错了。一是受大量口算题的影响,学生刚开始“解决问题”时,还不习惯写单位名称,二是学生往往习惯把问题的最后一个字当作单位名称。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教给学生找单位名称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较少的量词,以及“问题”的提法中可以省去单位名称的情况,如“多少钱”“多重”“多高”等,更要注意加强判断训练。
  4.知识结构的干扰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说明,前期学习的知识影响后期知识的学习,这是前摄抑制;后面学习的知识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反过来干扰,这是后摄抑制。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这两种干扰习惯十分常见。对于教师来说,为了抵制这些干预,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处理好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二、数学教学中纠正错误的主要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毋庸置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今后的升学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解题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心理研究已经表明,学习习惯关系学生的学业发展,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错误将得到极大地限制。而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小学生应该认真计算、审题与检查。
  2.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相互交融,在某一种类型题上会体现出很多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解题方向和方法的判断。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更多体现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应用题型更为广泛地出现在平时的练习与考试当中,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以及生活实践的感悟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这样的题型描述的内容往往很多,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复杂,很容易使小学生在理解题干不是很清晰的时候出现浮躁、焦虑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将对于解决问题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注重知识点的类比,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很多知识点有着共通与相似之处,这随时处于简化教学难度的考虑,但往往会造成学生知识记忆的混论。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类比教学法,注重对不同知识间的相互比较,通过对比式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不同知识点间存在的差异,真正从根本上掌握知识,从而降低错误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反思的习惯,对自己出现过的错误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探究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与巩固此类知识,避免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4.调整数学教学的方法 
  小学数学许多知识之间存在着共同之处或相似之处。很多教师因此会简化教学难度,但对于学生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来说反而会增加难度。学生在解题时,在提取知识的过程当中,往往在两个相近的知识点上徘徊不定。就这样,学生有时会忽略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本质区别,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点的提取和选择。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类比等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当中发现知识点的异同点,近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从根源上降低出错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增加在课上与课下反思的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对错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习惯,在同类错误当中寻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加深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巩固易错题中体现的知识点。
  伴随我国课改步伐的不断前进,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深度与难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同时小学生是一个正在努力求得完善和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知识贫乏、经验尚幼、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思维的逻辑性仍在建设之中,解算数学习题的过程中错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应一味的责备孩子,而应对其中常见的易错题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其出错的缘由,积极探寻解决之道,要正确地将“犯错误”过程中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因素,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更好、更快的进行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 【发布时间】2019/2/20 14:13:37
  • 【点击频次】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