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试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 李玉萍

【机构】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永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捕捉作文素材。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美的词句。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突出一个“创”字。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描写细节。六、能力,归于潜心积淀。
  关键词:引导;捕捉;观察;积累;创新
  常听一些语文教师感概:“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话乍一听似有道理。因为作文教学较之阅读教学,就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言,仅靠课堂教学固然难以奏效。那么在作文课中学生如何能写出美的文章呢?当然是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的。主导,顾名思义为主动引导,亦即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进行有效把握,老师们在新授课中极为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作文课中有些教师却把它忽视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尤为严重。对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捕捉作文素材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作文的“当头难”就是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教师对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有意引导。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捕捉素材的:本周做什么题目的有意引导设置谈话、活动等形式,由于学生无心理障碍,再加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既谈得亲切,也会谈得有头有尾。比如要写的作文是《假如我是……》,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也是一篇想象作文,省略号可以填教师、镇长、医生、设计师等等。我找了几个同学问了一个问题:你长大了相当什么?结果他们的回答别出心裁,各有各的特色,至少都有话可说。有的同学说:“我长大了相当教师。”我问他为什么?他又是这样回答的:他说老师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为祖国输送人才的“园丁”,假如能当上教师那是我的荣幸,我一定把我的“光”和“热”毫不保留地传递给祖国的未来……有的同学说:“我长大了要当村长,你可别笑这比芝麻还小的官,那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因为我的家乡是个贫困山区,假如我当上了村长,我一定首先带动村民办好村小学,让那些儿童能够在舒适、宽敞的教室学习……从谈话中可以想到他们的理想是多么伟大啊!必要时也可悄悄录下来。写景、写人、写事都一样,老师要有意引导他们参与捕捉作文素材的活动。学生心中有了素材,又很真实、亲切。这样很自然地减轻了学生作文的难度。
  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要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发生的事,就会发现许多写作素材。例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老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度及其升起时的样子、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太阳升起时每个变化的特点,所以对海上日出的景色描写得生动形象。以此为例,告诉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就会有材料可写。
  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美的词句
  想写出美的文章,没有深厚的功底不行,必须具备有让文章美起来的条件,文章才写得好,写得美。这条件就是积累大量美的词句,有了这个功底作文时才不会举笔艰难,后继乏力,一起笔,话便滔滔不绝,挥笔泼墨,文章便很容易写出来了。积累美的词句,我不仅要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上的文章,还要他们多读课外书,从中吸取营养。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专用语言积累本,引导学生摘录好词句,作读书笔记,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还要把好词句自己练习用一用,不仅要记在本子上,还要记在脑子里,而且还要会用。对摘录的句子要多揣摩、多体会,了解它的意思,知道它可用在何处,以便在自己作文时把它放在最恰当位置,切不可强用。强用不但不能为文章增色,反而逊色。此外,同学之间可以交换阅读,可以互相转抄,共同享受资源,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词汇量。我还收集学生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在“学习园地“展示,引导学生自己编辑作文选在全班传阅,使小作者们充满成就感,他们自然也就提高了写作兴趣。
  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突出一个“创”字
  作文指导应注重引导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引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由创造创设条件,让学生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写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作文练习。作文前,老师播放一段录音,请学生边听边说这些是什么声音,这些声音连起来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嘀嘀,突突突……”“嘎!”(由远及近的摩托车行驶和刹车的声音)“李大婶,您的信。”“哎,来了。”学生听完后围绕思考题议论。老师:“不错,这是乡村邮递员给李大婶送来了挂号信。这样,学生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想像内容各异,描述具体,体现了创作性。
  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描写细节
  读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会使人深受感动,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审视了细节的描写。怎样引导学生描写细节呢?有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要善于欣赏课文中的细节。如小学六年级语文《凡卡》一课,作者抓住老板、老板娘殴打凡卡的细节,用“揪、拖、揍、戳”一个个动作,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富人凶恶、卑劣的丑态,穷人的悲惨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2、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细节。读文章要注意细节的描写。要想写好文章中的细节,就得靠平时细致地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一个学生看到菜市上有人卖黄花鱼写道:卖黄花鱼的人把好多黄花鱼牢牢捆在一起,黄花鱼卖出去了,还替人家杀。他按住黄花鱼的头,用力一划,再用手指抠住一位,黄花鱼的皮就剥下来了。剥了皮的黄花鱼,腮泡鼓得像两只小气球。它在愤怒地喊:“我有什么罪,为什么要杀我?”看!小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多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得多么逼真。
  六、能力,归于潜心积淀
  一是强化“课外阅读”。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的话真是一语中的,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的深浅,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责无旁贷。通过每周“阅读之星”“摘抄之星”的评选,举办“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
  二是强化“说写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有说有写”的氛围中积淀写作能力。因为“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才能“文从字顺”。习作中我们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说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言语把生活移植到课堂,提高表达能力。
  三是强化“过程指导”。写作前,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出一定的写作要求,譬如,达到一定的字数,用上一些成语和修辞手法等。学生完成作文后,老师要及时审读,共性问题要几天评讲,个别问题逐一面批,并要求学生独立修改。学生只有通过自我修改与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领悟方法,生成写作能力。
  关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谈了这些,很粗疏。但我总觉得如何体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极需教师的得力引导,教师更应该循序渐进地把他们引上想写——爱写——敢写——会写的轨道上去。
  • 【发布时间】2019/2/20 14:15:41
  • 【点击频次】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