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浅谈

 

【作者】 刘 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立足于综合;着眼于实践;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关键词:综合;实践;创新;活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一、结合学校具体条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 可以因时因地进行。虽然很多时候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安排, 要与理论学习相匹配, 具有相同的进度, 但是也要根据时令的变化、环境的转换等, 进行灵活的安排。例如, 春天的语文实践教学, 可以更多地与季节相关联, 让学生可以走进大自然, 认真观察春天里大自然会有哪些变化, 会有哪些美好的场景……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 可以非常快乐地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去重新解读大自然。 再比如, 在教师节来临时,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我心目中的老师”的语文实践活动;清明节前, 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 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 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主题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安全教育周期间, 组织学生通过办手抄报宣传安全知识,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这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要从鲜活的生活入手,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挖掘文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从中挖掘可利用资源,并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几点做法如下:
  1、对于教材中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我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来感知课文内容。例如《四季》一课,里面就有许多形容词和动词,像“尖尖、圆圆、弯弯、鞠着躬、肚子一挺。”首先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由组长组织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内进行人物表演,最后推出小组上台表演,学生点评表演是否符合课文内容。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少讲,学生多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有所收获,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2、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提前预习所学新知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了解相关人物或背景,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位杭州小伙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才能活下来。与此同时,他获得了台湾同胞的爱心捐赠,并有一些人为了这个毫不关己的青年奔波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如何治疗?并让孩子利用网络及其他途径搜集一些相关报道,并结合近期学校全体师生为农场一位得白血病的大二学生捐款献爱心活动为契机,讲课时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其次,在朗读中感受到小伙子生病时的痛苦和可怜;最后自读理解两岸同胞的真情传递。再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再次思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利用身边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老师的做法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其他学生帮助解答,常常忽略了引导学生自主去解决问题,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育,往往会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不利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前一天回家动手试试看,乌鸦是怎样让瓶子里的水升高从而喝到水的,这样在课堂学习时,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也能更清楚明白的复述课文。只要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证明,不但能使他们学得更轻松有乐趣,理解得更透彻,也会收获满满的自信。
  三、突出活动性
  《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标准》) 
  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教室外进行。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通过电教多媒体手段或实物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也可以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
  活动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也可以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活动组织体现民主,尊重个性。《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在小组活动时,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最好的合作与交流方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9/2/20 14:16:52
  • 【点击频次】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