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技巧
【关键词】 ;
【正文】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学也不例外。如果缺少教学技巧,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事倍功半;相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了某些技巧,则可能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作为一门美育课来说,音乐教学更应该注重一些教学技巧的使用。本文就试着谈谈这方面的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音乐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学生会唱几首歌,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课程课标》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授课中着力加强情境渲染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果我们能够依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自觉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情境,可以起到增强音乐教学效果的作用。
1. 利用影视剪辑技术创设情境
常言道:“触景生情”。创设良好的场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氛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的音乐教学事半功倍。比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时,笔者特意观看了《英雄儿女》的电影,将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剪辑下来,在课上让学生观看,了解整理歌曲创造的时代背景,然后将曲子作为授课时的背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那个时代,和剧中的人物同悲同乐,共同体验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效果十分好。
2. 教师准确范唱激发学生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进行范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笔者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工作。通常,笔者在教学前都要对照镜子进行准备,感觉准备的差不多了,才允许自己到课堂上给大家进行范唱。在进行范唱时,笔者一般都会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表情和身体动作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一同进行歌唱的愿望。从这个角度来讲,音乐课上如果教师能够以较高的审美角度去理解歌曲的体裁风格、情感,力求歌声规范、流畅,蕴含情感,以此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那么,这样的音乐课教学效果一定差不了。
3. 恰当配舞,音舞结合,以动感情
我们都知道,原始的音乐都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总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等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观看一些节目时,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除了歌唱者个场外,总是有一些伴舞的人进行伴舞。这样的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音乐更具有动感,让人们不仅享受到美好的天籁之音,还享受到美好的视觉盛宴。因此,如果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将律动、舞蹈和一些动作加进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笔者的音乐课上,常常在范唱时,自创一些舞蹈动作融入其中,或者让同学们进行即兴伴舞,从而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要进一步完善高中音乐的教学方法,推动高中音乐课程的发展,还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高中音乐教师要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依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有效的课程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生由于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等因素限制,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在缺乏足够兴趣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自律性都很弱,长此以往就会阻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教学资源,将情景教学引入到音乐课堂中,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又能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出现,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声形统一、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点而备受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但在肯定的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过份依赖多媒体,不管有无必要都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便上不好音乐课,主次颠倒,整堂课成了课件展示,教师成了课件操作员等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多么先进,教学都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优化教学”的理念。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备课时也要注意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应该在课堂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而不是非错即对,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不要塑造出师生之间的隔阂。对音乐教材中不同的风格、特点加以把握,从基本的音乐元素方面切入,如语言、吐字等等来确立探究的目标。探究的形式也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总之,音乐教学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这些技巧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而在所有的教学技巧中,调动情感,让学生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音乐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学生会唱几首歌,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课程课标》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授课中着力加强情境渲染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果我们能够依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自觉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情境,可以起到增强音乐教学效果的作用。
1. 利用影视剪辑技术创设情境
常言道:“触景生情”。创设良好的场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氛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的音乐教学事半功倍。比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时,笔者特意观看了《英雄儿女》的电影,将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剪辑下来,在课上让学生观看,了解整理歌曲创造的时代背景,然后将曲子作为授课时的背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那个时代,和剧中的人物同悲同乐,共同体验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效果十分好。
2. 教师准确范唱激发学生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进行范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笔者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工作。通常,笔者在教学前都要对照镜子进行准备,感觉准备的差不多了,才允许自己到课堂上给大家进行范唱。在进行范唱时,笔者一般都会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表情和身体动作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一同进行歌唱的愿望。从这个角度来讲,音乐课上如果教师能够以较高的审美角度去理解歌曲的体裁风格、情感,力求歌声规范、流畅,蕴含情感,以此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那么,这样的音乐课教学效果一定差不了。
3. 恰当配舞,音舞结合,以动感情
我们都知道,原始的音乐都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总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等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观看一些节目时,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除了歌唱者个场外,总是有一些伴舞的人进行伴舞。这样的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音乐更具有动感,让人们不仅享受到美好的天籁之音,还享受到美好的视觉盛宴。因此,如果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将律动、舞蹈和一些动作加进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笔者的音乐课上,常常在范唱时,自创一些舞蹈动作融入其中,或者让同学们进行即兴伴舞,从而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要进一步完善高中音乐的教学方法,推动高中音乐课程的发展,还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高中音乐教师要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依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有效的课程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生由于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等因素限制,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在缺乏足够兴趣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自律性都很弱,长此以往就会阻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教学资源,将情景教学引入到音乐课堂中,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又能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出现,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声形统一、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点而备受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但在肯定的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过份依赖多媒体,不管有无必要都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便上不好音乐课,主次颠倒,整堂课成了课件展示,教师成了课件操作员等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多么先进,教学都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优化教学”的理念。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备课时也要注意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应该在课堂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而不是非错即对,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不要塑造出师生之间的隔阂。对音乐教材中不同的风格、特点加以把握,从基本的音乐元素方面切入,如语言、吐字等等来确立探究的目标。探究的形式也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总之,音乐教学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这些技巧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而在所有的教学技巧中,调动情感,让学生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 【发布时间】2019/2/21 9:28:24
- 【点击频次】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