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从三个方面去尝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罗丹语)的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处处充满了美。而发现美需要一双慧眼,炼就一双慧眼就需要加强美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教育,简称美育。然而,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美育的渗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据本人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尝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感受美
语文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心灵美、艺术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感共鸣的良好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文学作品真挚浓烈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
1.感受文学作品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大自然的美气象万千,风神各异,各有其美。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心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美,自然地融入教学中,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多姿多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动静结合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对比美;“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色彩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形状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各种自然美,激发学生向往美,追求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作品的心灵美
心灵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格的美。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体现出各种心灵美,是进行美育的极好素材。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和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以“情”动人。教师可通过设计情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读等艺术手段,去激发学生的主观审美积极性。如教学《邓稼先》时,可创设情境:先播放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所作的巨大贡献;然后,在伴着《奉献》歌声中,师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邓稼先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国献身的信念,形成高尚的品德。又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经意间向学生渗透:“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怜悯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美育,有时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二、鉴赏美
1.师生品读、鉴赏美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堪称精品美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述事物的形状,颜色,真正感受到美。如朱自清的《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教师要有感情地读出:“睡醒、欣欣然、朗润、涨、红”五个词语,让学生如同看一幅: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温暖的春醒图。师生通过品读,让学生鉴赏到自然美,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品味意境、鉴赏美
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移情、推理等方式,把自己身心融入。如马致远《秋思》意境美赏析:马致远的小令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上的经典之作,他通过对事物及其简练的描写勾勒,创造出一个旨趣深远的意境来,令人回味无穷。全诗共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组成四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树——衰弱;昏昏沉沉的乌鸦——打不起精神。三个在情调上极其相似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仿佛音乐旋律的重复,又似反复诉说,给人深切的凄婉、肃穆、忧愁之感。第二个画面是“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是荒凉的,流淌在山间的小溪是清凉的;而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这是一幅荒寒而又寂寞的图景。它是表现游子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第三个画面是“古道西风瘦马”:泥泞的道路,凌乱不堪,这是游子的落魄;萧杀的秋风,这使游子凋零,精神不振;而瘦马之瘦则是被病魔和至秋不归的乡情折磨而致。第四个画面是“夕阳西下”:它有黄昏日暮的意味,表现的是游子病魔缠身又无家可归的沉重,没落是衰飒的意象。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突出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全诗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让人回肠荡气,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学生通过品味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使其审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创造美
1.感悟作品灵魂、学会感恩
朱自清的《背影》,它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更是熠熠美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望父买橘”这一段,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蹒跚”的背影。当学生被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感动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并立即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随后,我看到学生写下的话:“爸爸,你满头的白发,是不是我气白的,今后,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其间还有一首小诗:“一声叮咛,透出太多关爱;缓慢步履,诉说生活无奈;蹒跚背影,刻下岁月风霜;鲜红橘子,饱含父子情深。”这一首小诗的出现,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随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爱,懂得尊敬父母和师长,关爱他人,形成良好品质。
2.感悟作品灵魂、培养自强不息精神
《丑小鸭》,这篇童话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丑小鸭”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造情景、师生品读、播放“丑小鸭”动画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丑小鸭”的共鸣。并使学生感悟到:①“丑小鸭”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②“丑小鸭”给我们的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勉:“丑小鸭”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复兴所需要的精神——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最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丑小鸭”给我的启示,通过“丑小鸭”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很好的洗涤、净化,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品德。
语文是美的载体,其间不乏美文精品,好的文学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清新和谐的感受,犹如烈日下的一片绿荫,盛夏中的一杯凉水,清爽又宜人。语文教师要用心去捕捉美,以情导美,与学生分享美、感受美、感悟美,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恩生活。
参考文献:
[1]《美学》,王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现代教育学》,宋书文等主编.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美育;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罗丹语)的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处处充满了美。而发现美需要一双慧眼,炼就一双慧眼就需要加强美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教育,简称美育。然而,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美育的渗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据本人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尝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感受美
语文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心灵美、艺术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感共鸣的良好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文学作品真挚浓烈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
1.感受文学作品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大自然的美气象万千,风神各异,各有其美。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心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美,自然地融入教学中,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多姿多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动静结合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对比美;“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色彩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形状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各种自然美,激发学生向往美,追求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作品的心灵美
心灵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格的美。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体现出各种心灵美,是进行美育的极好素材。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和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以“情”动人。教师可通过设计情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读等艺术手段,去激发学生的主观审美积极性。如教学《邓稼先》时,可创设情境:先播放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所作的巨大贡献;然后,在伴着《奉献》歌声中,师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邓稼先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国献身的信念,形成高尚的品德。又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经意间向学生渗透:“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怜悯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美育,有时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二、鉴赏美
1.师生品读、鉴赏美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堪称精品美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述事物的形状,颜色,真正感受到美。如朱自清的《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教师要有感情地读出:“睡醒、欣欣然、朗润、涨、红”五个词语,让学生如同看一幅: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温暖的春醒图。师生通过品读,让学生鉴赏到自然美,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品味意境、鉴赏美
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移情、推理等方式,把自己身心融入。如马致远《秋思》意境美赏析:马致远的小令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上的经典之作,他通过对事物及其简练的描写勾勒,创造出一个旨趣深远的意境来,令人回味无穷。全诗共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组成四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树——衰弱;昏昏沉沉的乌鸦——打不起精神。三个在情调上极其相似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仿佛音乐旋律的重复,又似反复诉说,给人深切的凄婉、肃穆、忧愁之感。第二个画面是“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是荒凉的,流淌在山间的小溪是清凉的;而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这是一幅荒寒而又寂寞的图景。它是表现游子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第三个画面是“古道西风瘦马”:泥泞的道路,凌乱不堪,这是游子的落魄;萧杀的秋风,这使游子凋零,精神不振;而瘦马之瘦则是被病魔和至秋不归的乡情折磨而致。第四个画面是“夕阳西下”:它有黄昏日暮的意味,表现的是游子病魔缠身又无家可归的沉重,没落是衰飒的意象。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突出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全诗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让人回肠荡气,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学生通过品味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使其审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创造美
1.感悟作品灵魂、学会感恩
朱自清的《背影》,它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更是熠熠美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望父买橘”这一段,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蹒跚”的背影。当学生被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感动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并立即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随后,我看到学生写下的话:“爸爸,你满头的白发,是不是我气白的,今后,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其间还有一首小诗:“一声叮咛,透出太多关爱;缓慢步履,诉说生活无奈;蹒跚背影,刻下岁月风霜;鲜红橘子,饱含父子情深。”这一首小诗的出现,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随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爱,懂得尊敬父母和师长,关爱他人,形成良好品质。
2.感悟作品灵魂、培养自强不息精神
《丑小鸭》,这篇童话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丑小鸭”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造情景、师生品读、播放“丑小鸭”动画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丑小鸭”的共鸣。并使学生感悟到:①“丑小鸭”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②“丑小鸭”给我们的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勉:“丑小鸭”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复兴所需要的精神——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最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丑小鸭”给我的启示,通过“丑小鸭”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很好的洗涤、净化,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品德。
语文是美的载体,其间不乏美文精品,好的文学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清新和谐的感受,犹如烈日下的一片绿荫,盛夏中的一杯凉水,清爽又宜人。语文教师要用心去捕捉美,以情导美,与学生分享美、感受美、感悟美,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恩生活。
参考文献:
[1]《美学》,王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现代教育学》,宋书文等主编.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 【发布时间】2019/2/21 9:30:49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