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好数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一、使课堂作业生活化。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课堂作业的生活化设计。二、课外作业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报。三、社会调查型作业。
关键词:作业;生活中;发掘;材料;创设;活动;写日记;制小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作为教师,我们大多想着利用生活素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去利用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伸。
数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只有把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才能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出学习数学的水平。因此,把数学作业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社会生活这片广阔的空间来布置家庭作业呢?现将数学作业生活化谈谈我的做法:
一、使课堂作业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教学六下的《绿地面积》时: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学校的绿地面积,调查学校的总人数,然后,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说各自的感想,同时,为学校的绿化献计献策。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课桌面的面积。出示学校的教学楼的平面图,让学生想办法求出这个平面图的面积。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后,学生明白了商场的广告中“买四送一”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打八折,如果买一件商品不能享受此优惠,只有所买的商品是四的倍数时,才享受八折优惠。
3、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了反比例实际应用知识后,让学生测一测,写一写《旗杆的高度》,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打折》等。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4、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外作业的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生活广角。过去,我们不太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理论学习,我们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3、课堂作业的生活化设计:学以致用明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这样的练习:请第一小组的10名同学起立。
师:看到这些,你想到哪些分数?
生:我想到了四分之一,因为全部共40人,第一小组的10人占全班的四分之一。生:我想到了五分之三,这一组的6名男生占这组的总人数的五分之三…..由于这一练习的设计就在学生身边,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很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社会调查型作业
在新课标中已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因此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可适当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调查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数学统计,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根据减负要求,设计这样的作业,规定三年级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不应该超过半小时,请你设计调查表,调查这一周内,全班同学每天做作业的平均时间,并检验是否符合规定,并向老师提出布置作业的好建议。又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总的用水情况及主要方面用水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交给妈妈。这些作业既有趣,又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尽管数学作业生活化能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但毕竟它是作业,跟自由自在地玩不同。因此我认为在布置作业时仍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把握小学生数学作业的量。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就记得越牢,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题海战术,错一罚十,把学生变成了知识容器。面对机械、低效的家庭作业,学生的态度无疑也是被动、消极的,只重量的完成,而轻质的保证。这是不可取的。其次,提升家庭作业的质。不仅考虑作业设计的质量,还要保证学生完成的质量,所以我们要注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生活化数学作业。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业自然如此。只有来源于生活,又能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作业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我们的数学作业也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作业;生活中;发掘;材料;创设;活动;写日记;制小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作为教师,我们大多想着利用生活素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去利用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伸。
数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只有把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才能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出学习数学的水平。因此,把数学作业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社会生活这片广阔的空间来布置家庭作业呢?现将数学作业生活化谈谈我的做法:
一、使课堂作业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教学六下的《绿地面积》时: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学校的绿地面积,调查学校的总人数,然后,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说各自的感想,同时,为学校的绿化献计献策。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课桌面的面积。出示学校的教学楼的平面图,让学生想办法求出这个平面图的面积。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后,学生明白了商场的广告中“买四送一”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打八折,如果买一件商品不能享受此优惠,只有所买的商品是四的倍数时,才享受八折优惠。
3、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了反比例实际应用知识后,让学生测一测,写一写《旗杆的高度》,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打折》等。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4、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外作业的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生活广角。过去,我们不太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理论学习,我们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3、课堂作业的生活化设计:学以致用明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这样的练习:请第一小组的10名同学起立。
师:看到这些,你想到哪些分数?
生:我想到了四分之一,因为全部共40人,第一小组的10人占全班的四分之一。生:我想到了五分之三,这一组的6名男生占这组的总人数的五分之三…..由于这一练习的设计就在学生身边,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很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社会调查型作业
在新课标中已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因此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可适当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调查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数学统计,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根据减负要求,设计这样的作业,规定三年级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不应该超过半小时,请你设计调查表,调查这一周内,全班同学每天做作业的平均时间,并检验是否符合规定,并向老师提出布置作业的好建议。又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总的用水情况及主要方面用水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交给妈妈。这些作业既有趣,又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尽管数学作业生活化能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但毕竟它是作业,跟自由自在地玩不同。因此我认为在布置作业时仍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把握小学生数学作业的量。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就记得越牢,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题海战术,错一罚十,把学生变成了知识容器。面对机械、低效的家庭作业,学生的态度无疑也是被动、消极的,只重量的完成,而轻质的保证。这是不可取的。其次,提升家庭作业的质。不仅考虑作业设计的质量,还要保证学生完成的质量,所以我们要注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生活化数学作业。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业自然如此。只有来源于生活,又能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作业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我们的数学作业也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 【发布时间】2019/2/21 9:30:59
- 【点击频次】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