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采取科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目标,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用创新的思路来组织作文教学,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在写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写作思维得到提升。那么我将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浅谈创新教学的思路。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但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对写作的主要动力来自外界的引导和刺激,兴趣就是促进他们进行写作的首要、强大动力,培育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带着积极性和主动性快乐、轻松地写作,在正式写作进行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写作的引导,这个引导不是机械生硬的直接给出写作题目,而是以一定的教学小活动进行引入,其中最常用且作用较明显的小活动就是进行优秀文章展示和现代多媒体呈现。
一方面,在学生正式进行写作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优秀的好文章,带着学生们一起品读,还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这里要注意,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解说,让学生体会文字、语言的精炼,在进行了优秀文章的品读后,教师还可以给出时间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优缺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最后,完成这一系列的引入活动后,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
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直观、形象、生动的事物更为感兴趣,教师们则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生动有趣的画面和声音、视频等直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为激励学生创新写作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作品的新意,进而创新性叙述。一方面,学生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做好摘抄积累;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留心观察周边的事物,产生自己的特别感悟。要避免在自己的写作中,大量的模仿别人的现象。例如,在组织学生描写植物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花朵,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去分析花朵的特点,取挖掘思考关于花朵的故事。一些学生会由此联想到了给奶奶送花的故事,一些学生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在野外出游的故事,借物抒情,这样的作品更加有深度、有真情、有创意。
三、让学生自由选题,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几百年中,一直都是以一种“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怎样做更合适”这样比较强制的方式进行着。或许在新时代的现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少一点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多一点学生的发挥自由。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教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和所想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同时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某种思想。一直以来,学生写作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心理没想法,不知道怎么写,没有题材可以用。因此每次作文课上,常常会看到流水账式的作文,内容空洞,没有思想。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系,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周围事物的不留心、不动脑有一定的联系。要使得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想法、有内容,教师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学生,注意多丰富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和考虑的习惯,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也要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在无形中这就成为了用之不尽的写作材料了。例如:一位老师在检查同学的日记练习中,发觉学生中有8位同学是写得最多的,其中一位同学在一次的日记中写出了主题鲜明而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所以,朴实有意义的日记,取之于生活,之后这位同学对写作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写出了一篇篇感情挚深的好文章。有时候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学生如果把它写在作文中的话,这就是一种好的习惯。
四、重视作文评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2)教师方面: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①评价的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时并没有客观的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②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什么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失去了批改的意义。学生看够了这些话,有的甚至厌恶这些话。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必要保障,可以说,要培养好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重要性,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表达真挚的思想情感,提升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但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对写作的主要动力来自外界的引导和刺激,兴趣就是促进他们进行写作的首要、强大动力,培育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带着积极性和主动性快乐、轻松地写作,在正式写作进行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写作的引导,这个引导不是机械生硬的直接给出写作题目,而是以一定的教学小活动进行引入,其中最常用且作用较明显的小活动就是进行优秀文章展示和现代多媒体呈现。
一方面,在学生正式进行写作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优秀的好文章,带着学生们一起品读,还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这里要注意,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解说,让学生体会文字、语言的精炼,在进行了优秀文章的品读后,教师还可以给出时间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优缺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最后,完成这一系列的引入活动后,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
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直观、形象、生动的事物更为感兴趣,教师们则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生动有趣的画面和声音、视频等直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为激励学生创新写作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作品的新意,进而创新性叙述。一方面,学生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做好摘抄积累;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留心观察周边的事物,产生自己的特别感悟。要避免在自己的写作中,大量的模仿别人的现象。例如,在组织学生描写植物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花朵,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去分析花朵的特点,取挖掘思考关于花朵的故事。一些学生会由此联想到了给奶奶送花的故事,一些学生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在野外出游的故事,借物抒情,这样的作品更加有深度、有真情、有创意。
三、让学生自由选题,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几百年中,一直都是以一种“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怎样做更合适”这样比较强制的方式进行着。或许在新时代的现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少一点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多一点学生的发挥自由。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教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和所想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同时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某种思想。一直以来,学生写作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心理没想法,不知道怎么写,没有题材可以用。因此每次作文课上,常常会看到流水账式的作文,内容空洞,没有思想。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系,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周围事物的不留心、不动脑有一定的联系。要使得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想法、有内容,教师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学生,注意多丰富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和考虑的习惯,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也要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在无形中这就成为了用之不尽的写作材料了。例如:一位老师在检查同学的日记练习中,发觉学生中有8位同学是写得最多的,其中一位同学在一次的日记中写出了主题鲜明而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所以,朴实有意义的日记,取之于生活,之后这位同学对写作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写出了一篇篇感情挚深的好文章。有时候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学生如果把它写在作文中的话,这就是一种好的习惯。
四、重视作文评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2)教师方面: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①评价的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时并没有客观的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②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什么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失去了批改的意义。学生看够了这些话,有的甚至厌恶这些话。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必要保障,可以说,要培养好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重要性,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表达真挚的思想情感,提升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19/2/21 9:31:37
- 【点击频次】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