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三年级数学教学浅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要在动手实践、以旧促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我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在此谈点我的教学心得与体会。
一、帮助学生克服不稳定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三年级学生一般是9—10岁,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但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个阶段,就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良好的注意力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这种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注意力。
二、教学中要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册教材中已掌握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知识,让学生在迁移旧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在讲解准备题时,我有意引导学生把旧知再次迁移:“竖式中,在用下面因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上面的因数时,乘得的积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笔算的关键点。由于我按照教材的安排,并结合了学情,打通了旧知和新知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新知识。
三、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笔算除法时,应多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如36÷3,可以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玉米粒来分一分,并解释自己是怎样算的,通过一道题的操作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多摆出一两道题进行体验和理解。书上没有归纳出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该强调并板书出来。
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之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如教学《千克、克、吨》时,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从而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还可让学生课外寻找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质量单位比较合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周长》这个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之和嘛,只要让学生记住计算方法就会了。”真正教学时就发现,并不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正确解决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二是由于概念没理解,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不明白方法的由来,只记住计算公式,当遇到较灵活的变式练习题时,无从下笔。
五、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媒体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为轻松、愉快、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规律、图形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如果采用课件动态演示,在动态中引路,把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而且动态的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旋转、平移和轴对称》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可以变静为动,生动直观,图文并茂放大细节,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用课件演示转动的风车、对称的蝴蝶不停地在挥舞着翅膀、小船平移地运动,用课件演示旋转后的图形及平移和旋转的区别……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和高效。
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经验的正向迁移;但原有知识经验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1、温故而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这部分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多位数运算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学生复习旧知,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简单的除法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和新知学习的铺垫,使旧知识发挥正迁移作用。
2、进行新旧知识比较。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的负迁移效应。
3、重视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正反两方面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基于以上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实践与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创设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要在动手实践、以旧促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数学能力,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我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在此谈点我的教学心得与体会。
一、帮助学生克服不稳定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三年级学生一般是9—10岁,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但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个阶段,就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良好的注意力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这种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注意力。
二、教学中要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册教材中已掌握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知识,让学生在迁移旧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在讲解准备题时,我有意引导学生把旧知再次迁移:“竖式中,在用下面因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上面的因数时,乘得的积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笔算的关键点。由于我按照教材的安排,并结合了学情,打通了旧知和新知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新知识。
三、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笔算除法时,应多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如36÷3,可以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玉米粒来分一分,并解释自己是怎样算的,通过一道题的操作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多摆出一两道题进行体验和理解。书上没有归纳出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该强调并板书出来。
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之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如教学《千克、克、吨》时,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从而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还可让学生课外寻找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质量单位比较合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周长》这个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之和嘛,只要让学生记住计算方法就会了。”真正教学时就发现,并不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正确解决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二是由于概念没理解,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不明白方法的由来,只记住计算公式,当遇到较灵活的变式练习题时,无从下笔。
五、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媒体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为轻松、愉快、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规律、图形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如果采用课件动态演示,在动态中引路,把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而且动态的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旋转、平移和轴对称》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可以变静为动,生动直观,图文并茂放大细节,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用课件演示转动的风车、对称的蝴蝶不停地在挥舞着翅膀、小船平移地运动,用课件演示旋转后的图形及平移和旋转的区别……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和高效。
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经验的正向迁移;但原有知识经验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1、温故而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这部分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多位数运算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学生复习旧知,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简单的除法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和新知学习的铺垫,使旧知识发挥正迁移作用。
2、进行新旧知识比较。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的负迁移效应。
3、重视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正反两方面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基于以上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实践与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创设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要在动手实践、以旧促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数学能力,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19/2/21 9:34:00
- 【点击频次】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