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作者】 张薇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五村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导入的方法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入应当是课堂教学流程中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怎样导入呢?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教《是谁打碎了花瓶》一课时,我先讲了《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过,所以我一讲,他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那个小孩骗人不好,骗了别人最后害了自己,无论怎样骗人是不对的。我接着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假话谎话欺骗爸爸妈妈或者别人呢?如果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回答:应该承认错误。)是的,大家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难免会犯错误,但错了要承认并且认真改正,不能说谎话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今天我们看看列宁小时候把花瓶打碎以后,是如何做的。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了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构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时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引入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是一个考验。
  二、巧编故事,激趣导入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又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听。那是一个蔚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晚上,海滨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少年项戴银圈,手握一柄钢叉,正向一只猹用力地刺去……”故事讲到这里为止,老师同样抓住学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求知心理,提出了问题:“这英俊的少年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巧编故事的导入方法,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直观演示导入法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新异、带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图画、实物,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等直观演示方法导入新课,能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对新教材的理解。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使学生弄清双头火车在人字形路线上的运行情况,我特意对两列儿童玩具火车进行改装。先展示“人字形路线”再拿出改装后的双头火车,并在两个火车头上分别标明“A”和“B”。再请同学们观察这列火车有几个车头,每个车头的运行方向如何?然后才进行如下的演示:我先将双头火车放在“人”字撇的末端,让A作为车头、B作为车尾,从撇的末端上行至起端处止。显然在这段路程上A车头前拉、B车头后推。再由此改向行止捺末端,所不同的是B当车头前拉、A车头后推。演示完,我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演示的是火车从‘人’字撇笔末的上行情况,假如火车从捺笔末端上行应怎样运行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问题犹如投石激浪,学生纷纷举起手,要求参与。在实物的直观演示之后,很自然地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四、设置疑问导入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不太可能吧?”“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什么鱼游到了纸上?”……无需老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学文。
  再如,《蛇与庄稼》一课,老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老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到外地买蛇养,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五、情景设置,烘托氛围
  在教学英雄人物故事或写景抒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和幻灯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我的战友邱少去》前,先让学生欣赏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着听着,当听到邱少云整个身体被烈火包围住了,他没有跳,没有……时,同学们心情十分紧张,从而进入情景。再如,教《五彩池》一课时,我先挂起一幅自己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绘画好的五彩池美丽景色图,同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看着彩图,听着录音,仿佛真的置身于五彩池之中,亲眼目睹五彩池的美景,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于是兴趣盎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这样,学生学习的情绪得到充分调动,产生了要读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 【发布时间】2019/2/21 9:34:36
  • 【点击频次】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