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和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几乎己经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已从单纯的的工具上升到重要的思想层面。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数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脱离。所以,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也希望能够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策略
随着社会和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几乎己经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已从单纯的的工具上升到重要的思想层面。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数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脱离。课改前,数学课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数学成为所谓的选拔人才的单纯的方式,与生活应用严重脱节。数学教育太过于重视学生理性和严谨性思维的培养,数学教育成为单纯的知识灌输,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抛开生活学数学,数学教育走入了严重的误区。所以,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也希望能够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营造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因为小学生对于教师有着畏惧心理,所以当教师的情绪、态度不一样的时候,学生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舒展绷紧的神经,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积极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零食,价格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提出问题:每个面包5元钱,花生米一袋2元钱,什锦糖果一袋3元钱,每个东西都买一份总共需要多少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赋予数学算式生命力。然后,教师可以变换题目:如果你有100元,你可以怎么购买东西?还有剩余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整个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心理压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三、从生活中着手,发展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思维习惯的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均未形成一定的定势,不同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和方式亦不同。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研究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并据此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另外,在教學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小游戏的形式。这种课堂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重复多次的练习掌握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每次新授课后,我便会根据新知识设计一些题目,供学生练习,还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实际运用的任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学生通过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了解到学习用品的种类、价格以及哪种学习用品在学生当中消费最多,从中认识到自身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进而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的倡议。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策略
随着社会和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几乎己经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已从单纯的的工具上升到重要的思想层面。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数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脱离。课改前,数学课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数学成为所谓的选拔人才的单纯的方式,与生活应用严重脱节。数学教育太过于重视学生理性和严谨性思维的培养,数学教育成为单纯的知识灌输,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抛开生活学数学,数学教育走入了严重的误区。所以,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也希望能够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营造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因为小学生对于教师有着畏惧心理,所以当教师的情绪、态度不一样的时候,学生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舒展绷紧的神经,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积极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零食,价格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提出问题:每个面包5元钱,花生米一袋2元钱,什锦糖果一袋3元钱,每个东西都买一份总共需要多少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赋予数学算式生命力。然后,教师可以变换题目:如果你有100元,你可以怎么购买东西?还有剩余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整个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心理压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三、从生活中着手,发展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思维习惯的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均未形成一定的定势,不同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和方式亦不同。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研究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并据此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另外,在教學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小游戏的形式。这种课堂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重复多次的练习掌握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每次新授课后,我便会根据新知识设计一些题目,供学生练习,还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实际运用的任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学生通过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了解到学习用品的种类、价格以及哪种学习用品在学生当中消费最多,从中认识到自身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进而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的倡议。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9/2/21 9:35:38
- 【点击频次】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