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

 

【作者】 赵寿军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胜天镇福和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事实上,在教育学中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教育越是与生活相结合,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越能加深教育的深度,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就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索,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索
  一、营造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因为小学生对于教师有着畏惧心理,所以当教师的情绪、态度不一样的时候,学生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舒展绷紧的神经,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积极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零食,价格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提出问题:每个面包5元钱,花生米一袋2元钱,什锦糖果一袋3元钱,每个东西都买一份总共需要多少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赋予数学算式生命力。然后,教师可以变换题目:如果你有100元,你可以怎么购买东西?还有剩余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整个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心理压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 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回答:12原7越5(只)。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 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 只里去掉7 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 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四、善于抓住跟风的风气,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一面,即便是我们看起来最坏的现象,跟风也是一样。数学老师不要将跟风的学生一棒子全打死,应该善于抓住跟风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章节的时候,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经过老师一讲解就能听懂,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许半天都不能理解,这时候,老师可以出一道题,如18x21+22x21这样的问题,让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上台在黑板上解答,并且将解答的思路也口述出来。等到学生解答完,老师再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如29x23+31x23这样的题目,然后找平时喜欢跟风的学生上台解答,这样的学生平时喜欢跟随别人的解答思路,这次也会抓住上一个学生的思路同样进行解答,虽然看似也是跟风,但是在解答的过程中,却将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完全掌握了,下次再遇到乘法分配律的时候,也就知道了解答的思路。所以,老师要抓住这样的跟风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数学本来就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科,只要让学生知道了解答思路,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是好办法。
  总的来说,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所以,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数学知识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以及实际意义进行足够的重视,以此来对小学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来使实际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能力以及意识进行培养。唯有如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 【发布时间】2019/2/21 9:36:04
  • 【点击频次】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