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农村小学生 发展教育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我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了农村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最后,提出了渗透农村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现在大多数农村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自卑能力差,不愿学习,不感恩,不文明礼貌,不了解礼仪等许多不良习惯,有些人会离开家,甚至会有尴尬行为和非法犯罪之路的严重后果。这些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堪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其良好品格的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共同关注点。学校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为了使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加大教学力度,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上林县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
我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这些外出工作的父母把孩子扔给祖父和祖母。祖父和祖母对儿童的教育仍然遵循上一代的教育理念。老人由于年老体衰加上教育观念的不同,导致对小孩的教育只停留在“管吃、管穿、管住”的教育层面,加上对孩子的过度热爱,只要孩子有要求,他们就会有回应,而不是被控制。过度给孩子一种物质满足感,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孩子过度的爱和放纵,以及这些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在外面工作,出于孩子的嫉妒,为了补偿孩子,孩子只能在物质上得到补偿,父母外出工作多年,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与孩子沟通。对儿童的要求只能通过物质来补偿。霸道,傲慢,不合理,不感恩,不文明,不理解礼仪,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他们的道德品质低劣。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教育可能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对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也有了相关的教育倾向,但是,农村儿童的现状仍未解决。只有与联合管理部门合作才能缓解我县留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农村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场所。因此,学校教育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县农村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有的人认为这不是我能做的研究,而是专家和学者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虽然部分学校也推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尽力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村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效果非常小。严重的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因此,学校教育是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关键。今后,希望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加强对这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让这些农村儿童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社会环境因素
今天的社会环境很复杂,受到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商业网吧,电子游戏厅,赌博等总是诱惑小学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少学生自控能力、分辨能力都还很差,深受网络不良行为的误导、诱惑,变成了厌学、纪律差等问题学生。这为小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浏览不良网站上的不良信息,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致命杀手”。去年我县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学网站里面的“大侠”从一楼的楼顶“飞”下来,好在楼房低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现状令人触目惊心。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也呼吁让全社会的人民团结起来,为这些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交氛围。他们还拥有积极,健康和最新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教育实践
自2017年5月起,我们的课题组研究团队开展了研究和实践活动,如问卷调查,心愿卡和心理咨询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令人担忧,有以上三个因素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达到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小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自然而然的得到教育,进行自我分析,以达到培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的教育目标。课堂上,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体验活动,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结合实践,我们在调查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形成良好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文本《中彩那天》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导:“如果你的爸爸买了一些彩票,其中,张某赢了一辆车,而这个彩票是你的朋友,已经做了标记,并准备回到他的朋友。那时,你心里怎么想?”这本来就是文中“爸爸”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我接着介绍说:“《中彩那天》里的‘我’遇到了我们想象的相同情况,同学们是否有兴趣了解他们的家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通过简单自然的介绍激发儿童的兴趣,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和良好品格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知识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许多农村小学生都没有幸福,他们对父母漠不关心,他们不理解尊重父母的心理,在生活中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不知道如何感恩和感激。因此,学校教育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手段。为此,每周我都会安排一节课来让学生观看有关感恩孝行的教育故事片。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接受感恩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后让学生讲给父母听、讲给别人听;做给父母看、做给大家看,孩子们跃跃欲试,别提有多开心啦。学会每周做一件好事,让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感谢他们的父母和亲戚,也要感谢所有帮助自己的人,成为一个懂得如何感恩的人。下面是部分学生观后感言的部分节选:
蓝彬:以前,我一直认为父母生下了我们就应该尽全力地为我们做事,满足我们的所有要求,但现在我感到很惭愧。父母在心中一直牢记着我们的生日,但我却连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都不知道,在这之前还感到很理所当然。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认为我应该做一些我可以做的事情来报答我的父母。虽然我们不能为父母分担重任,但至少可以不让他们受到一些琐屑的小事而烦心。在学习上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父母不为自己的学习而心烦,尽量让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学习而分心,回到家里,给父母端一杯热水。
李道新:我的感悟是:父母对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爱,而我们却没什么能够回报父母,父母不仅生我们、养我们,而且还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爱。所以我们应该在父母回家时给他们倒一杯温水,然后给他们捶捶背或按摩一下,缓解他们的疲劳。在日常生活及自己所能地帮助父母,以后,我们应把以前与父母顶撞,与父母作对的这些行为都改掉。
蓝祝城:平时自己对父母要求太多了,经常向他们要钱,不断索取,不知那是他们辛苦的血汗钱,一点一滴攒下来的钱;平时不关心父母,只顾自己。现在我深深地感到我的父母太爱我了,太无私了。想想以前自己的行为,我觉得应该向父母道歉。现在,我长大了!在将来,我将尊重我的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快乐,努力学习,争取不断进步。当父母回到家,我希望我能亲自做好饭菜能让他们开心,主动洗碗,帮他们做家务,分担他们肩上的重担。
(三)通过对个案典型学生进行跟踪教育以达到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可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次性事件。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达到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在长达近半年的教育追踪培养中,我从各个方面对本班杨少阳、韦浩城两位学生进行有计划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改变了以往的不良行为和学习习惯,使他们不断地向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变。对这样的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不断跟进教育,不能中断,否则会有反弹的可能。因而对于这类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教育方式,给他们以心灵上的慰藉,用爱心、耐心去感化,用行动去感染,才能达到更为有效的教育培养的目的,从而达到以个案典型转化为全体学生的教育培养目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调研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同样值得推广。以下是两位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后的思想转变并向良好品格发展的案例。
案例一:
1.问题行为描写:杨少阳的同学从小就深受父母的喜爱,全家人都围着他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刚入学时,个性比较刚强,常常说话不顾他人感受,说话不文明,与同学不团结友爱,经常吵架甚至打架。还常常嫌弃学校饭堂的饭菜不好吃,浪费粮食,借故时常撒谎欺骗父母和老师,经常带零花钱来学校,不思感恩,不懂理解父母和他人。
2.具体措施:(1)个别谈话。利用课余时间多与他谈心,帮助他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让他明白老师、同学和家人都是人生路上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会给我们无私地帮助和关爱,鼓励他改正缺点。(2)利用劳动课与他一起到学校的清洁区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使他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和节约粮食,自觉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
3.效果:经过多种感恩教育活动,使他逐渐变得知恩感恩,并能自觉珍惜粮食,关爱他人。晚上回家可以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主动使用文明语言,团结同学,成为一个可爱的孩子。
案例二:
1.问题行为描述:韦浩城是四年级的一名学生。该生在开学初期,每次到他们小组打扫清洁区或到他做值日生时,他总是找各种理由躲避劳动,有时参加了也是出工不出力,跟他同一小组的学生意见非常大。
经过多次与韦浩城同学谈话,我得知韦浩城的父亲长期在非洲打工,母亲也长期在广东打工,他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平时很少参加家务劳动。有时,他也想帮家里分担一些劳动,可他的爷爷性格比较暴烈,一见到他不会做或做得慢了就破口大骂,大发雷霆,时间一长,慢慢的他一见到有劳动他就想逃避,既懒得做也怕做不好被别人说。从与韦浩城同学的谈话中,我发现,其实韦浩城同学并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么懒,他也想表现好,但又怕做不好被别人说,不自信。
2.具体措施:(1)鼓励韦浩城同学积极参与班里的各项劳动实践活动,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心去做。(2)与韦浩城同学的爷爷交流、沟通,希望韦浩城同学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时,他的爷爷能多一点耐心,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3)当韦浩城的同学取得进步时,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他,增强他自信心。(4)为韦浩城创造机会参加班上的重要劳动活动,让他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3.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韦浩城同学从一个不爱劳动的学生变成了班里的劳动积极分子。班里的劳动只要交给他负责,他准保做好。特别是当轮到他做值日生时,他扫教室很干净。科任老师们都惊叹他变化之大,他的爷爷也说他长大了,懂事了。
三、关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建议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仍然有很多。
(一)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师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实效性最强,对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由学校完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用家长的微信群体,以及家长接送学生的机会。家长和假期等方式给予家长更多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指导小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健康教育方法。从实用性出发,小学生有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
1.学会放松。为了让小学生知道压力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他们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锻炼,听音乐和阅读来适应放松。
2.与人谈心。让小学生知道有学习帮助的问题,比如心理咨询室,找老师,老人,亲朋好友谈谈,学会与人交谈,解决问题。
3.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应该学会用笔来自言自语,用笔记录自己的想法。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尊重子女的隐私。
(四)举行演讲比赛
在演讲比赛中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演讲练习、分小组进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因此,改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农村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也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总之,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多多实践。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行动来练习。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于个人生活和学习,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坚持不懈地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才会有所提高,才能达到我们课题调研的真正目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学科教育工作中,要始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提高个人的良好道德品格,使他们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春梅.在教学中渗透农村初中“洒扫应对”教育的方法研究[J].学术期刊.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7.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现在大多数农村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自卑能力差,不愿学习,不感恩,不文明礼貌,不了解礼仪等许多不良习惯,有些人会离开家,甚至会有尴尬行为和非法犯罪之路的严重后果。这些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堪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其良好品格的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共同关注点。学校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为了使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加大教学力度,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上林县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
我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这些外出工作的父母把孩子扔给祖父和祖母。祖父和祖母对儿童的教育仍然遵循上一代的教育理念。老人由于年老体衰加上教育观念的不同,导致对小孩的教育只停留在“管吃、管穿、管住”的教育层面,加上对孩子的过度热爱,只要孩子有要求,他们就会有回应,而不是被控制。过度给孩子一种物质满足感,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孩子过度的爱和放纵,以及这些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在外面工作,出于孩子的嫉妒,为了补偿孩子,孩子只能在物质上得到补偿,父母外出工作多年,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与孩子沟通。对儿童的要求只能通过物质来补偿。霸道,傲慢,不合理,不感恩,不文明,不理解礼仪,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他们的道德品质低劣。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教育可能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对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也有了相关的教育倾向,但是,农村儿童的现状仍未解决。只有与联合管理部门合作才能缓解我县留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农村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场所。因此,学校教育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县农村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有的人认为这不是我能做的研究,而是专家和学者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虽然部分学校也推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尽力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村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效果非常小。严重的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因此,学校教育是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关键。今后,希望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加强对这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让这些农村儿童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社会环境因素
今天的社会环境很复杂,受到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商业网吧,电子游戏厅,赌博等总是诱惑小学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少学生自控能力、分辨能力都还很差,深受网络不良行为的误导、诱惑,变成了厌学、纪律差等问题学生。这为小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浏览不良网站上的不良信息,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致命杀手”。去年我县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学网站里面的“大侠”从一楼的楼顶“飞”下来,好在楼房低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现状令人触目惊心。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也呼吁让全社会的人民团结起来,为这些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交氛围。他们还拥有积极,健康和最新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教育实践
自2017年5月起,我们的课题组研究团队开展了研究和实践活动,如问卷调查,心愿卡和心理咨询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令人担忧,有以上三个因素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达到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小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自然而然的得到教育,进行自我分析,以达到培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的教育目标。课堂上,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体验活动,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结合实践,我们在调查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形成良好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文本《中彩那天》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导:“如果你的爸爸买了一些彩票,其中,张某赢了一辆车,而这个彩票是你的朋友,已经做了标记,并准备回到他的朋友。那时,你心里怎么想?”这本来就是文中“爸爸”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我接着介绍说:“《中彩那天》里的‘我’遇到了我们想象的相同情况,同学们是否有兴趣了解他们的家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通过简单自然的介绍激发儿童的兴趣,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和良好品格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知识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许多农村小学生都没有幸福,他们对父母漠不关心,他们不理解尊重父母的心理,在生活中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不知道如何感恩和感激。因此,学校教育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手段。为此,每周我都会安排一节课来让学生观看有关感恩孝行的教育故事片。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接受感恩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后让学生讲给父母听、讲给别人听;做给父母看、做给大家看,孩子们跃跃欲试,别提有多开心啦。学会每周做一件好事,让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感谢他们的父母和亲戚,也要感谢所有帮助自己的人,成为一个懂得如何感恩的人。下面是部分学生观后感言的部分节选:
蓝彬:以前,我一直认为父母生下了我们就应该尽全力地为我们做事,满足我们的所有要求,但现在我感到很惭愧。父母在心中一直牢记着我们的生日,但我却连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都不知道,在这之前还感到很理所当然。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认为我应该做一些我可以做的事情来报答我的父母。虽然我们不能为父母分担重任,但至少可以不让他们受到一些琐屑的小事而烦心。在学习上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父母不为自己的学习而心烦,尽量让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学习而分心,回到家里,给父母端一杯热水。
李道新:我的感悟是:父母对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爱,而我们却没什么能够回报父母,父母不仅生我们、养我们,而且还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爱。所以我们应该在父母回家时给他们倒一杯温水,然后给他们捶捶背或按摩一下,缓解他们的疲劳。在日常生活及自己所能地帮助父母,以后,我们应把以前与父母顶撞,与父母作对的这些行为都改掉。
蓝祝城:平时自己对父母要求太多了,经常向他们要钱,不断索取,不知那是他们辛苦的血汗钱,一点一滴攒下来的钱;平时不关心父母,只顾自己。现在我深深地感到我的父母太爱我了,太无私了。想想以前自己的行为,我觉得应该向父母道歉。现在,我长大了!在将来,我将尊重我的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快乐,努力学习,争取不断进步。当父母回到家,我希望我能亲自做好饭菜能让他们开心,主动洗碗,帮他们做家务,分担他们肩上的重担。
(三)通过对个案典型学生进行跟踪教育以达到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可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次性事件。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达到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在长达近半年的教育追踪培养中,我从各个方面对本班杨少阳、韦浩城两位学生进行有计划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改变了以往的不良行为和学习习惯,使他们不断地向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变。对这样的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不断跟进教育,不能中断,否则会有反弹的可能。因而对于这类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教育方式,给他们以心灵上的慰藉,用爱心、耐心去感化,用行动去感染,才能达到更为有效的教育培养的目的,从而达到以个案典型转化为全体学生的教育培养目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调研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同样值得推广。以下是两位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后的思想转变并向良好品格发展的案例。
案例一:
1.问题行为描写:杨少阳的同学从小就深受父母的喜爱,全家人都围着他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刚入学时,个性比较刚强,常常说话不顾他人感受,说话不文明,与同学不团结友爱,经常吵架甚至打架。还常常嫌弃学校饭堂的饭菜不好吃,浪费粮食,借故时常撒谎欺骗父母和老师,经常带零花钱来学校,不思感恩,不懂理解父母和他人。
2.具体措施:(1)个别谈话。利用课余时间多与他谈心,帮助他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让他明白老师、同学和家人都是人生路上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会给我们无私地帮助和关爱,鼓励他改正缺点。(2)利用劳动课与他一起到学校的清洁区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使他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和节约粮食,自觉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
3.效果:经过多种感恩教育活动,使他逐渐变得知恩感恩,并能自觉珍惜粮食,关爱他人。晚上回家可以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主动使用文明语言,团结同学,成为一个可爱的孩子。
案例二:
1.问题行为描述:韦浩城是四年级的一名学生。该生在开学初期,每次到他们小组打扫清洁区或到他做值日生时,他总是找各种理由躲避劳动,有时参加了也是出工不出力,跟他同一小组的学生意见非常大。
经过多次与韦浩城同学谈话,我得知韦浩城的父亲长期在非洲打工,母亲也长期在广东打工,他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平时很少参加家务劳动。有时,他也想帮家里分担一些劳动,可他的爷爷性格比较暴烈,一见到他不会做或做得慢了就破口大骂,大发雷霆,时间一长,慢慢的他一见到有劳动他就想逃避,既懒得做也怕做不好被别人说。从与韦浩城同学的谈话中,我发现,其实韦浩城同学并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么懒,他也想表现好,但又怕做不好被别人说,不自信。
2.具体措施:(1)鼓励韦浩城同学积极参与班里的各项劳动实践活动,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心去做。(2)与韦浩城同学的爷爷交流、沟通,希望韦浩城同学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时,他的爷爷能多一点耐心,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3)当韦浩城的同学取得进步时,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他,增强他自信心。(4)为韦浩城创造机会参加班上的重要劳动活动,让他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3.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韦浩城同学从一个不爱劳动的学生变成了班里的劳动积极分子。班里的劳动只要交给他负责,他准保做好。特别是当轮到他做值日生时,他扫教室很干净。科任老师们都惊叹他变化之大,他的爷爷也说他长大了,懂事了。
三、关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建议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仍然有很多。
(一)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师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实效性最强,对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由学校完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用家长的微信群体,以及家长接送学生的机会。家长和假期等方式给予家长更多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指导小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健康教育方法。从实用性出发,小学生有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
1.学会放松。为了让小学生知道压力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他们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锻炼,听音乐和阅读来适应放松。
2.与人谈心。让小学生知道有学习帮助的问题,比如心理咨询室,找老师,老人,亲朋好友谈谈,学会与人交谈,解决问题。
3.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应该学会用笔来自言自语,用笔记录自己的想法。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尊重子女的隐私。
(四)举行演讲比赛
在演讲比赛中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演讲练习、分小组进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因此,改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农村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也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总之,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多多实践。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行动来练习。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于个人生活和学习,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坚持不懈地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才会有所提高,才能达到我们课题调研的真正目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学科教育工作中,要始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提高个人的良好道德品格,使他们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春梅.在教学中渗透农村初中“洒扫应对”教育的方法研究[J].学术期刊.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7.
- 【发布时间】2019/3/10 18:53:29
- 【点击频次】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