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蔡 青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数学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法加以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对于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发挥现代教学论的思想,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敢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德曾经说到:“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而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更需要我们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传统教学,师道尊严,学生不敢问。而教师串讲串问的模式,又牵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这样背景下的学生只能接受“被灌”。在全面践行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今天,我们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如果课堂的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恐惧而不敢提出问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我们知道,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疑敢问,积极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需学答,而且应要学问。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例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花布每米3.5元,求买5米花布要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为什么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时为什么要把3.5转化成35?”接着老师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准备集体交流,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给思考方法,鼓励学生质疑 
  “教”是为了“不教”。方法的教学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要让学生敢问、乐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一)从所学内容中找问题。刚开始教师要给予示范,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时可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的同学说: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什么乘什么?这时我对以上的提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学生提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并给予示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问题引向这节课的重点。  
  (二)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找问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旧知识往往是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这些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知识搭了桥,铺了路。为此,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上找问题。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练习并说出计算方法后,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提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就能提出:例题和复习题目有什么不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能否直接相加减,并相机给予补充: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做什么?怎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引导学生提问题时要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处找问题,把问题提到关键处。   
  (三)从看似“平常”的地方找问题。如教学“百分数和分数互化”一节时,学生不清楚教材中例3“把3/4、2/7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后,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课本上说先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我不把分数化成小数,通过通分或约分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例3中的3/4,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5,得到75/100,再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行吗?可见,这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互化方法中的“通常”不理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互化的方法进行质疑,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数学课本,对互化方法反复推敲后,提出疑问:看似“通常”一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通常”把分数化成小数?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抓住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也诠释了前面一个同学提出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特殊方法。
  当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有很多方法,特别是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我们更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加以运用,使之为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雪,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究[J].学园,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3/10 19:02:09
  • 【点击频次】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