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聋哑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聋哑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帮助自己更好的、独立的生活。因此,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才更适合聋哑学生的特点。所以,聋校的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聋哑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有人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人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聋哑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帮助自己更好的、独立的生活。因此,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才更适合聋哑学生的特点。所以,聋校的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购房问题、租车中的数学问题、互赠节日礼品、操场之谜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风景线。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聋哑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聋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聋哑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中聋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聋哑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生活化”地引导聋哑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指导聋哑学生进行操作,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1厘米、1厘米、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1厘米、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聋哑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聋哑学生操作,引导聋哑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增强生活意识。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注重从生活实践中培养聋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聋哑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聋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这个时候,我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我们现在采用的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知识系统太强,密切联系生活太少,教材知识结构与聋哑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所以导致有的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了聋哑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聋哑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聋哑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聋哑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中必须让聋哑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聋哑学生善于发现、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指导聋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聋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聋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对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可指导他们数一数班内有多少个同学、粉笔盒中有多少支粉笔、一段话中有多少个字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对中高年级的聋哑学生,可指导他们观察数学美,如图形的形体美、结构美,循环小数中数字的循环美等。
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对于聋哑学生本身就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方法。聋哑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聋哑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聋哑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聋哑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正方体到课堂时,正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去讲解,每个聋哑学生就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也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就更加生动活泼了吗?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法学生兴趣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第一、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聋哑学生更是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聋哑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从而更有效的掌握知识。
第二、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聋哑学生表演走路,观察左右脚的交替变化,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第三、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出示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见过了吗?但为什么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聋哑学生见没见过?喜不欢?然后再换成圆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感知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以及圆的特征。
第四、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动手把长方体拆开,把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这就不但使聋哑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聋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第五、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创设这些形象情境,可使学生感知处在兴奋状态,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参与。
再者,言为心声,无论是简单的直观教具,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才能发挥其作用。虽然聋哑学生不能直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但通过教师优美的手语,形象生动的动作、表情,也能够使聋哑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吸引聋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若教师无精打采、枯燥呆板或表情夸张,会使聋哑学生产生乏味、厌烦或是排斥的情绪。这就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乐趣。甚至会导致厌学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聋校教师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生活化课堂教学,既要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教师要激发聋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聋哑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引导聋哑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学习方法,训练聋哑学生思维,使聋哑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聋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落实减轻聋哑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按照“问题情景——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目的。
关键词:聋哑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有人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人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聋哑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帮助自己更好的、独立的生活。因此,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才更适合聋哑学生的特点。所以,聋校的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购房问题、租车中的数学问题、互赠节日礼品、操场之谜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风景线。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聋哑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聋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聋哑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中聋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聋哑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生活化”地引导聋哑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指导聋哑学生进行操作,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1厘米、1厘米、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1厘米、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聋哑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聋哑学生操作,引导聋哑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增强生活意识。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注重从生活实践中培养聋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聋哑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聋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这个时候,我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我们现在采用的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知识系统太强,密切联系生活太少,教材知识结构与聋哑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所以导致有的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了聋哑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聋哑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聋哑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聋哑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中必须让聋哑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聋哑学生善于发现、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指导聋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聋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聋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对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可指导他们数一数班内有多少个同学、粉笔盒中有多少支粉笔、一段话中有多少个字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对中高年级的聋哑学生,可指导他们观察数学美,如图形的形体美、结构美,循环小数中数字的循环美等。
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对于聋哑学生本身就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方法。聋哑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聋哑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聋哑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聋哑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正方体到课堂时,正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去讲解,每个聋哑学生就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也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就更加生动活泼了吗?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法学生兴趣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第一、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聋哑学生更是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聋哑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从而更有效的掌握知识。
第二、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聋哑学生表演走路,观察左右脚的交替变化,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第三、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出示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见过了吗?但为什么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聋哑学生见没见过?喜不欢?然后再换成圆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感知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以及圆的特征。
第四、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动手把长方体拆开,把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这就不但使聋哑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聋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第五、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创设这些形象情境,可使学生感知处在兴奋状态,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参与。
再者,言为心声,无论是简单的直观教具,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才能发挥其作用。虽然聋哑学生不能直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但通过教师优美的手语,形象生动的动作、表情,也能够使聋哑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吸引聋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若教师无精打采、枯燥呆板或表情夸张,会使聋哑学生产生乏味、厌烦或是排斥的情绪。这就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乐趣。甚至会导致厌学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聋校教师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生活化课堂教学,既要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教师要激发聋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聋哑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引导聋哑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学习方法,训练聋哑学生思维,使聋哑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聋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落实减轻聋哑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按照“问题情景——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目的。
- 【发布时间】2019/3/10 19:02:58
- 【点击频次】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