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 李慧明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方法,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由于古文字词的演变和内容环境的变迁,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汉文化的底蕴较浅,阅读现代文尚且困难,文言文教学更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那么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有哪些策略?根据我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一要从熟知的篇目开始培养学生多读;二从熟识的名言名句入手培养学生背诵习惯;三滚动练习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四常态化试翻译特殊句式。这四个策略有效性主要在于具体操作,本课题就是阐述其具体做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的记载,大多是文言文,“五四”之后才用现代文,所以学习古文,能学到几千年的汉字形体到内涵的演变历史,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祖先的情感韵律,进而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文言文离我们现代生活比较久远,文章字词内涵及运用,句式的表达,特别是文章的思想意蕴更难于转化;加上便捷的通信手段,晦涩古文就遭到人们的冷落,这些都给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造成比较难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更为艰难,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难题,化难为易?下面就依据我多年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学,谈谈应对文言文教学上的策略。
  一、阶梯状教学,先选择学生熟知或者道理浅显的篇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阶梯状教学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安排教学的先后顺序,熟识的安排在前进行教学,难的安排在后面,教学思路犹如爬楼梯,从最低台阶开始,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明晰,同时迈开的步伐小,但稳当,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教学必修?的第三单元,不是按课本的排在前的课文先教学,而是先教学第13篇荀子的《劝学》,其次第15篇韩愈的《师说》,接着是第12篇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最后是第14篇贾谊的《过秦论》。因为《劝学》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的课外背诵,课文里的道理在生活中也常得到运用。以《劝学》为第一个台阶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难,又能揭开印在脑海多年道理的神秘面纱而激动,学生对本单元的向往感就来了,不知不觉间变成兴趣。当然,这只是这个教学环节框架,教学过程还要具体的策略。
  第一、激发学生敢于尝试自己翻译。
  我们教学文言文时,常反复告诉学生要用好课文“注解”,这是很正确的,但在用好“注解”之前,可以鼓励学生先凭着自己知识水平对熟识句子进行翻译,这样就可以避免把古文教学变成了看“注解”而后老师讲解的文字语法课了。尝试自己翻译还可以让学生在自我翻译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排解了对文言文的畏难感。比如在上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第六单元“韩非子文选”,里面有“守株待兔”的寓言,先教学这里的内容,教学时,先鼓励学生不用看注释,直接对着课文翻译,学生是基本做得到的,因为对应的现代文版“守株待兔”选入小学三年级课本。在学生翻译过程中,提醒学生抓住“株”、“折”、“冀”“耒”等字,学生在回忆小学三年级的现代文内容时,会找到这几个重点字的对应意思,这就不用出现老师强调学生看注释,强调“株”是树桩等等这些单纯的文字教学,这个教学环节的优点就是把整体的课文翻译和重点字词的巧妙的结合。平时教学,我们能做到整体把握与重点字词的结合,那么学生就养成整体翻译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习惯,而不是把翻译句子和对课文理解搞得支离破碎。
  第二、生疏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释”。
  古文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今天学来确实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教学《孔雀东南飞》的“孔”意思是“很”,而平时我们教学生“孔”小洞、量词、姓,而作为“很”意思的,我们很少强调,学生就觉得生疏了,这里我们就要强调学生借助“注解”。强调学生看注解,不是让学生老是埋头背或者老师认真的教授,这样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审美疲劳感,应采用“渗透法”。“渗透法”这样操作,第一步是让学生整体读课文,把认为懂和不懂分开;第二步鼓励学生对生僻字提出质疑,再带着这些质疑去对照课文“注释”。“渗透法”首先能克服对知识的审美疲劳感,其次培养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的自学能力。
  二、从熟识的名言名句入手培养学生的背诵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其目的主要是适应古文字、古文语言的组织,更重要是体悟传统思想并继承传统。背诵本身并不难,难在没有兴趣,觉得烦腻,这样就造成背不下去,甚至不想背。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背诵习惯呢?我的做法就是从熟知的名言名句入手。第一步,整体了解整册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再了解背诵篇目里有哪些名句,比如选修里的《论语》选文大多要求背诵,但盘点起来,有好多是名言,比如“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选入小学课本课外背诵部分。还有好多以前背过,比如孔子赞美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入选初中的《论语十册》的课文,学生曾经背诵。给学生复习这些熟识的名言名句入手,给学生心理的印象是:高中并不难,好多内容是从小学初中复制过来的,心理是制服了背诵的畏难感。越过心理的这道坎,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背诵的习惯。
  背诵要克服心理障碍,还有好多具体的办法,在有兴趣的基础上,细化背诵方法,才能提高背诵效率。比如我们常用的“反复诵读法”,其实简单盲目的反复,费时费力,积累下来的兴趣也会消磨殆尽。我们应该是用塞宾浩斯的记忆规律作指导,训练学生背诵,可以让老方法焕发生机。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反复”,第一次背诵过后第三天必须重复;第二次背诵过后第六天必须重复;第三次过后两个星期必须重复,其本上不用第四次。为什么这样训练呢?因为按塞宾浩斯的记忆规律,人大脑学习得的知识,遗忘马上开始了,所以要及时复习,三天内还保存35%,那时复习还有很有效。而每一次复习,记忆就增强,往后就不会忘记了,所以往后的“反复”间隔越来越长,第三次就基本记牢,个别学生记不牢,自己加强一点也可以,不用集体训练了。背诵还有首字提示法、互助法、随听法等等,这些都是常用法,而且我没有新的看法,这里就不再累述。
  三、滚动练习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
  “滚动练习”是常用练习方法,要用好,要用心去设计。我在教学古文的实词和虚词,我这样设计滚动练习的:进行间隔练习,上周测用原文的语境,下周测就放到新语境,但意思不变。比如教学必修?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第一张练习用原文的“臣语曰”的“语”,“告诉”的意思。紧接的下周练习就有这样一题,就是《为学》里的“贫者语于富者曰”,要求学生解释“语”字。这样这个“语”字在连续的两周小测中出现,达到“滚”;而老知识又附带出新知识,这个句子明显是介词结构后置。,“动”出了新知识点。这就犹如车轮,粘有旧泥巴,又压了新泥。还有整篇文章也可以滚动,比如教学《鸿门宴》时,课文里有关于“樊哙闯帐”的片段,细查资料,有一篇《樊哙传》的文章,里面的故事情节跟《鸿门宴》的“樊哙闯帐”有关联,里面的好多实词和虚词的意义跟《鸿门宴》一模一样,这就给滚动练习提供机会,也给学生相信,考试内容确实来源于课本,从而让学生努力学习课文。
  当然滚动练习要讲究时间的安排,间隔太短没有那么多时间,间隔太长效果低,按照塞宾浩斯记忆规律,彻底忘记再重来,就没有效果了。最好的时间安排是每周一小测,注意新旧知识的反复与衔接,给知识练习有如车轮稳稳向前滚动,而不是跳跃式前进。
  四、对特殊句式的翻译练习要常态化,可以使学生牢记特殊句式
  常态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时间的安排。内容的设计力求反复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比如教学《荆轲刺秦王》时,肯定给学生练习翻译“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这是因为“见”意思为“被”,是“被”字句,是特殊的句式。教学后隔两天,就要安排两分钟时间,给学生练习翻译《廉颇蔺相如列转》里的“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这句话,句子里“见”也是“被”,也是“被”字句。再查找,可以扩展到课外,如《孟子》里也有“盆成括见欺”,翻译“盆成括被欺负”,“见”,“被”的意思。这样把同类的特殊句式经常性的拿来翻译,学生就记得牢,理解很透。
  时间上的安排要短,间隔要均匀。时间短才能穿插到其他课程中,比如上完古文,我们要上现代文,如果上完现代文再反过头来练习古文的翻译,往往会忘得一干二净而没有效率。我们可以在刚开课的5分钟用来连翻译两句古文的特殊句式,这完全可以做得到。间隔均匀主要是为了保证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又能复习古文特殊句式的知识,还有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了生物钟,到时间不过眼一下古文总是觉得不自在。
  这个常态化的翻译练习,必须依靠老师来设计完成,针对的就是特殊句式,练习必须短小精悍。还有这个方法好像和上文的“滚动练习”重叠,其实不是,首先针对的内容不一样,常态化练习针对“特殊句式”,而“滚动练习”针对实词和虚词;其次练习方式不一样,前者是“短小精悍”,时间短,可以穿插到其他课程,后者要做成一张小测试卷,每周一次小测,无法穿插到其他课程。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这里的课题,针对的是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因为其特殊的地域和群体,必须采用这种特殊的方法。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但不足的是老师的备课很辛苦,有些环节只靠学生自觉操作比较难,往后还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做到在备课中省心省力,以完善这个有效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 【发布时间】2019/3/10 19:03:24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