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解放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将还你一份精彩。“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超前学习时,教师在给出具体学习指导后就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我们总过度担心学生不会学,怕他们学习的不充分,总是越俎代庖,预设种种框架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做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我的课堂我做主”,从学生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哪些是他不明白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的原有状况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或者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再及时地加以引导,激励学生去认知、去探究、去思考。我们教师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让学生自己照亮自己,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虽然是战争经验总结,但与课堂教学可谓殊途同归。“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只有学生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主动亲近我们,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我们教的这门功课。初中生年纪不大,他们认为是为老师学习的,我们何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激励和批评结合起来,以激励为主,让学生拼命地为我们学习呢?教授《出师表》一文时,我偶然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副评价诸葛亮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攻心”“审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大受启发,教学果能这样,对学生实施“攻心”“审视”,那么语文课堂必能大放异彩,我虽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但与诸葛相比不啻天壤之别,但我会穷毕生精力而求之。
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四、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评价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不少语文老师一般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回答的最后结果。课堂评价时,既要“对事”又要“对人”,既要纵向地比,又要横向地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应尽量让中等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如果他们的回答有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教师也应抓住契机,进行表扬和鼓励,肯定其努力的过程、认真的程度等。在对一些优等生进行评价时,则应侧重于评价他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创新等,要求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成功了,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失败了,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得当。这样的归因,有利于学生强化内在动机,正确面对失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完成既定目标后,正确审视自己,调整心态和行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如新课标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成长档案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就为教师明确了评价学习过程的最好选择。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汇集了学生作品以展示学习上的进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它方面,有效地克服了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生成绩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档案袋的封面,自己选择放入档案袋的记录材料。内容可以有: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自画像,寻找到的生活。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立足于人的培养,从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讳疾忌医,抱守残缺。“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安。”这是戊戌变法时就已经提出的口号。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视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一、解放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将还你一份精彩。“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超前学习时,教师在给出具体学习指导后就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我们总过度担心学生不会学,怕他们学习的不充分,总是越俎代庖,预设种种框架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做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我的课堂我做主”,从学生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哪些是他不明白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的原有状况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或者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再及时地加以引导,激励学生去认知、去探究、去思考。我们教师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让学生自己照亮自己,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虽然是战争经验总结,但与课堂教学可谓殊途同归。“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只有学生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主动亲近我们,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我们教的这门功课。初中生年纪不大,他们认为是为老师学习的,我们何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激励和批评结合起来,以激励为主,让学生拼命地为我们学习呢?教授《出师表》一文时,我偶然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副评价诸葛亮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攻心”“审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大受启发,教学果能这样,对学生实施“攻心”“审视”,那么语文课堂必能大放异彩,我虽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但与诸葛相比不啻天壤之别,但我会穷毕生精力而求之。
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四、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评价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不少语文老师一般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回答的最后结果。课堂评价时,既要“对事”又要“对人”,既要纵向地比,又要横向地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应尽量让中等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如果他们的回答有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教师也应抓住契机,进行表扬和鼓励,肯定其努力的过程、认真的程度等。在对一些优等生进行评价时,则应侧重于评价他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创新等,要求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成功了,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失败了,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得当。这样的归因,有利于学生强化内在动机,正确面对失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完成既定目标后,正确审视自己,调整心态和行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如新课标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成长档案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就为教师明确了评价学习过程的最好选择。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汇集了学生作品以展示学习上的进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它方面,有效地克服了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生成绩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档案袋的封面,自己选择放入档案袋的记录材料。内容可以有: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自画像,寻找到的生活。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立足于人的培养,从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讳疾忌医,抱守残缺。“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安。”这是戊戌变法时就已经提出的口号。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视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 【发布时间】2019/4/8 18:20:07
- 【点击频次】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