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

 

【作者】 楼斓斓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教育课程中作为一门育人型教学科目,在培养小学生健全性格和健康身心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新课程理念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且总结出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实施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建立初步认识的理想阶段,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指导。因此,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对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从而促进德育实效。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灵活性、趣味性不足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然而现行的教学理念却过于传统。这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过于呆板、枯燥乏味,无法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逐渐地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兴趣。
  2. 学生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个别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我讲你听”这种脱离实际的陈旧教学观念之中,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或者干脆不参与。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陈旧,其次是学生自身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热情不足或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
  3. 课程评价不合理科学
  传统的教学课程评价方式并不适合品德与社会课。首先,此课程考查偏主观,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其次,此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学生的优秀与否不能取决于分数的高低。
  二、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意愿
  首先,这就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多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与习惯进行一些举例,让书本上那些复杂生硬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们也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到课本上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的容易与高效。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也需要对学生们的行为习惯进行塑造。所以,一方面就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趣味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景进行模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操作,从而让学生们的行为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排演一些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情景剧,让学生们在观看与表演的过程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行为习惯,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多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多向自己身边那些品德修养高、行为习惯良好的人们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水平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光靠老师的讲解以及情景模擬教学是不够的。毕竟,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这就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开展,还要适当的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离开课堂,到社会中去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将学习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概念的了解,让学生们领悟到学习社会与品德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水平,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老师要依据学生们的实际年龄与实际水平来安排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
  3、采取悬念式教学模式
  在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悬念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培养探索思维,激发其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征,精心设置悬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 优化教育课程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探索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首先要切实落实德育课程,按照小学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思想品德课;其次,要发挥除道德与法制等思想品德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作用,主动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最后,要结合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民族特点、地域风情、语言文化等,设计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培养小学生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以及民族团结的意识。
  5、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将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及方案都预先准备好
  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对教师来说可以很好的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于一个刚刚进入到教学领域的教师来说,做好预备工作是很重要的。比如在讲到“过新年”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好关于过年的小故事、年的由来、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为什么过年的时候要穿红色的衣服等,学生常问的问题的解答方案。还有,教师记得要提醒学生,现在由于全球变暖,所以很多地方都禁止放鞭炮了,如果学生的家长允许放鞭炮,那么一定要注意安全。另外,放完鞭炮之后,还要把地上存留的垃圾带走。如果学生问家里不允许放鞭炮,但是自己又很想放,想感受过年的氛围怎么办?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们把气球绑在一起,然后扎破气球,一样可以营造放鞭炮的氛围。但是还是要记得,放鞭炮结束后把卫生清理了。如果学生问被鞭炮炸伤怎么办?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一定要保持镇静,如果家长在身边一定要赶快送医院及时就医;如果家长不在身边,要向周围的人求助,总之要及时去医院。另外,教师还需要做好备课工作,了解课本上的内容,熟知思想品德的授课方式,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好准备。
  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式要保证多样化,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运用身边的一切教学资源,并不断优化和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最终实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品德与社会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长红.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會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6).
  [2]傅麗霞,等.文化传统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社,2007.
  • 【发布时间】2019/4/9 9:38:37
  • 【点击频次】696